
凌通国学院22-032《孟子》:《公孙丑上》第6章2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2-02-08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chù tì)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乍见,是骤然看见。孺子,是孩子。怵惕,是恐惧的模样。恻,是伤之切。隐,是痛之深。内:同“纳”,结。声,是名声。孟子又说:“天下之人,各一其心,我却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从何处验之?盖人情于从容闲暇之时,容可安排矫饰;惟是卒然感触,着不得一毫思虑的去处,才是真心。今有人骤然见一无知孺子将入于井,无论亲疏厚薄,智愚贤不肖,皆必为之怵惕而惊动不宁,恻隐而痛伤甚切。盖触于目,激于衷,其真心自然呈露,有不容已者。这不是要交结那孺子的父母,使之感戴而为之;也不是要乡党朋友,称誉他的仁德而为之;也不是怕人非议,恶此不仁之名而为之。乃卒然感遇,良心自形,发之骤而无暇思维,动以天而不待勉强,一无所为而为之者也。即此验之,可见不忍人之心,果是人人同具,不独先王有之矣。盖人得天地生生之理,满腔子都是此心,故其发见真切如此。推之则舜矜不辜,禹泣无罪,亦不过即此乍见孺子之心,充之以保四海耳。”孟子尝以见牛觳觫之心启齐王,盖与见孺子之意互发,人主能扩充是心,以行如保赤子之政,则仁不可胜用矣,何有于先王之治哉?
要证明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定要找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突发事件,看一个人即时的反应,最不假思索、条件反射的反应,就是他的本心、真心。举个例子,当你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在井口边往下探望,眼看就要掉下井去,这时候,任何人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你一定会觉得触目惊心,马上要冲上去拉住他。这样的举动,就是一个本能的行动反射。不是为了结交那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要乡党们夸我见义勇为,也不是为了避免大家说我见死不救,坏了我的名声。
可见,不忍之心人人都有。哪怕是一个逃犯,他看见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也会去拉他一把。这个井边小孩的假设,王阳明也经常引用来作为他“致良知”理论的例子,人人皆有良知,在这一刻就能体现出来。发现自己的良知,擦亮它,放大它,则我心光明,与天地同辉。
孟子在见齐宣王时,曾经用他不忍心杀那祭祀用的牛来启发他,也是想让他放大自己的不忍之心。他不忍心看见那牛死,而他的百姓天天在死,他却没看见,没感觉。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20208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