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314《孟子》:《公孙丑上》第2章10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1-12-01
凌通国学院21-314《孟子》:《公孙丑上》第2章10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帅,是主将。充,是充满。无暴,是善养的意思。
观告子之言,则其所以先我不动心者可知矣。然自我言之,心为本,气为末;彼谓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者,是专以根本为急,而末在所缓,犹之可也。至如理寓于言,而言发于心,不得于言,正宜反求于心也。他却说勿求于心,则不惟所言之理,终有不通,而吾之本心,亦如槁木死灰,自丧其虚明之体,内外胥失之矣,夫岂可乎?何也?盖志以主宰乎一身,而役使乎气,是气的将帅。气以充满乎一身,而听命于志,是志的卒徒。虽有本末缓急,而其实不可偏废。是志固第一紧要,而气即次之矣。所以说,人固当持守其志,使卓然于内,以为一身之主宰;亦当善养其气,使充满于身,以为吾志之运用。此内外本末,交相培养之道也。彼谓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者,但知强持其志,岂能无暴其气乎?其为不可则一而已。然则告子先我不动心,亦岂知制心之要者哉?
孟子认为:“看告子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他能比我先做到不动心,因为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和我不一样。他的不动心,是放下得简单直接。而我的看法和他不一样。”
孟子接着评论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那是可以的。但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那就不行!”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对的。因为心为本,气为末,要抓住心这个根本,没抓住根本,就不要乱动气。因为我们的心是宽和的,那么我们的气就是和顺的。气是跟着心走的,气如何去造化,如何去运行,跟我们持的心有关。如果我们常常持着对抗的心,我们内在就很征战,有很多的动荡,气到底要和顺还是动荡,跟心大有关系,它是跟着心走的,所以这句话是对的。
而“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不对的。你言语上说不清楚的事,正要反求诸心,把道理想明白、弄清楚,然后才能说明白。如果你把它放下,那就是放弃,那就不是修心,是死心。心如死灰、没心没肺,怎么叫“不动心”呢?
比如说一个人外在做得很圆满,他也做很多义举,他的形象也非常庄严,说的话也很好听,但是内心却很多邪恶、或很多目的,这个可能是有的;有的时候,一个人心很好,但是他外面却不能够表现得像那么样的大方、那么庄严、或做出那么伟大的一些善行义举、或有很多圆满的形象,这也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外面的言跟里面的心,实际上在现实来说是很多脱节的。所以你要把你的心圆不圆满,寄托于言圆不圆满,这个可能往往会得不到你想要的效果,有可能是南辕北辙。
孟子的意思就在说,心的纯净跟心的自由不能够寄托在任何条件上。心就是心,心要自由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别的条件,心就是可以自由,圣贤的心法就是这样。如果你的心的自由寄托在很多前提上,必须要别人听我的话,我心才能够安宁;或者必须要我的公司很成功,赚很多钱,我才能够安宁,如果你要寄托在这么多条件上的话,恐怕那个心永远都得不到自由的,因为它有一个前提。所以心的自由不能有前提,心想要得到全方位的自由,必须体认到,心是可以完全独立自由的,随时可以动、可以静、可以出、可以入,出入自如的。心的自由不可以依附在任何前提下,否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告子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这意思是限制了心的自由,所以孟子说这不可,这是不究竟的。这听起来、念起来不错,念起来觉得很顺,但实际上要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像有道理,因为我把外面修持好了,内在自然就会好了。听起来是有道理,但是实际上从究竟来说,它是限制了心的自由,它是不究竟的。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1201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