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297《孟子》:《公孙丑上》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1-11-14
凌通国学院21-297《孟子》:《公孙丑上》
本篇九章,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两组,主要涉及仁政、人格修养以及人性等问题。
其一、三、四、五是一组,论述仁政的问题。这部分对于当时各诸侯国的暴政有所揭露,并认为这样的形势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因为必能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王道”;与此相反的“霸道”,则是靠武力征服,只能使人力量不足时短暂屈服,那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在第五章里提出了五项政策,大意是尊贤使能、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施仁政于民,便可“无敌于天下”,统一天下,“以齐王,由反手也”。井田制,即耕田人只助种公田,不纳税。在当时,社会极度混乱,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采用多种方式百般剥削百姓,在这种情形下,井田制也许是一种暂时不错的选择。
另一组则论及个人修养以及人性论方面的问题,包括其二、六、七、八、九各章。第二章从“不动心”说起,最后涉及对孔子的评价,是《孟子》一书中极重要的篇幅。所谓“不动心”,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一是“知言”,二是培养“浩然之气”。“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浩然之气”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不动心”源自他善于养浩然之气,孟子的浩然之气是指以人性之善为基础的敢于坚持一切真理的纯而盛的道德感情。孟子的养人浩然之气的养气原理,也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感情、道德情操的原理。知言则不惑,气盛则意志坚定,所以是“不动心”的条件。第六章提出的“四端说”,意谓仁、义、礼、智等品质在人的天性中有其基础,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主张。七、八两章,分别谈到“反求诸己”和“与人为善”的修养方法。第九章批评伯夷气量小,柳下惠不严肃。二者既然各有所偏,在出处问题上,合理的态度应当如何?可以参见本篇第二章对于伯夷、伊尹和孔子的评论一节。从中可见孟子的用世心切,从而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应对的措施,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孟子为他的仁政以及浩然之气找到了终极的理论依据——“性本善”的心性观。孟子认为,“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仁政的基础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不忍人之心”。“性善论”的基础包括“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简言之,心有先天的善端,上推一步便是性善,外发出来,便是仁义礼智,在社会上扩展开去,就是仁政。这样,孟子就将仁政的社会性和根本性的依据落实到人的内心。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1114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