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1-248《孟子》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1-09-26

凌通国学院21-248《孟子》:

孟子雄辩滔滔,但他从不使用诡辩。他和公孙龙子、惠施这些人,约略同时代;他的雄辩术同这些人所使用的语言论点,有重叠交集之处,但也存在根本的差异:孟子是为了发扬他的主张,为了推动不合时宜的信念,所以辩。一来,他从来不为辩而辩,或单纯为了在言语上压服别人而辩;二来,他始终保持清楚的逻辑思路,绝不放烟雾在混淆中占便宜。

他的雄辩,来自中国历史上极其少见的一种逻辑自信心。孟子以“距杨墨”而闻名,对于杨朱的“为我”、墨家的“兼爱”,乃至于对许行的农家主张,孟子都大加挞伐,除了有信念的差异,不应忽略的还有另一项来自论理的动机——这些学说都缺乏经得起考验的逻辑基础,太简单又太自以为是。孟子的逻辑自信与讲究,让他格外无法忍受这些学说竟然大扬于世。

很可惜,孟子来不及看到法家大盛的时代,要不然他也应该站在同样立场,在论辩上挑战法家吧!梁惠王、齐宣王,和后来的法家一样,都犯了逻辑上直线思考的毛病。他们以为要富国强兵,必然就是不断侵略邻国,占得更大土地,拥有更多人口。孟子认为,这种逻辑只看所得,却不考虑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会带来的后遗症。光从逻辑、论理上,他就无法接受如此主张。

孟子强烈反对杨朱,部分也是因为杨朱的逻辑不通。“为我”要对自己好,所以就把所有好处留在自己身上,绝对不分一点给别人,绝对不造福别人。这么简单而粗糙的逻辑,在现实上怎么可能行得通?怎么可能真能带来对自己好、保护自己、增加自己利益的结果呢?

传统上,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至圣孔子。然而在角色上,孟子和孔子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孟子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在战国社会上活跃的。孟子继承孔子的,恰好是孔子一生最失败的部分——他的政治游说、向国君传达理念的那部分。孔子栖栖遑遑周游列国,对许多国君说了许多道理,但最后并没有得到任何一位国君的信任重用。

在这点上,孟子最像孔子,就连带点悲剧挫折意味的结果,也都很像。尽管具备当时第一流的辩术,头脑清楚地掌握了坚实的信念,但穷其一生,孟子也没能说服任何一位国君,包括前面读到的梁惠王、齐宣王,真正依照他的教导去行仁政。

但也和孔子一样,从长远历史角度上看,孟子的失败经验意义非凡。虽然没有说服任何一位国君,不过因为他的话是真正在现实中面对拥有具体政治权力的人说出来的,因而其内容就一定比在书房里想出来写出来的,活泼得多。孔子与孟子都是有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但他们的政治主张却绝非架空幻想的,而是在与再现实不过的权力面对面抗衡中产生的。那必然是一种现实的理想主义,或理想的现实主义。

此外,这样的经验让孟子说话的方法灵动变化、多姿多彩,也让记录孟子说话的这部书格外精彩,是立体而非平面的记录。因此,我们可以读孟子说话的内容,可以分析孟子雄辩的方法,还可以分析孟子说话的情境与脉络。这是立体的阅读享受。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926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