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246《孟子》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1-09-24
凌通国学院21-246《孟子》: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最后,孟子用跟梁惠王说过的话,原原本本说给齐宣王听,刻画出“王”的方法与理想:“大王如果真要施行仁政,就要回归本质,回到根本。让每家人能够拥有一百亩的田地,五亩宅基地,屋前屋后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袄了;再养上鸡、猪、狗之类的家禽,七十岁以上就可以吃上肉了;有一百亩田地,您不要在农忙时节征兵征役,不耽误他们的农时,八口之家都可以吃饱了。这时候,您再办好各级学校,教给他们孝敬父母、友好兄弟的道理。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也不用背着重物走在路上了,自有那年轻人来帮他。老年人个个穿上丝绵吃上肉,一般人不受冻不挨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还没有呢!”
孟子是要齐宣王搞土改,分田地。当初周文王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他制定移民政策,凡是移民到周国者,每家分给一百五十亩土地,比一般的标准还高50%,所以天下人都想移民周国,他就人口繁盛了,最终统一了中国。
关于给每家每户分土地的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更深一层论述。他研究一国财富的增加,专门论述了大块土地和小块土地的问题。他说,如果土地大块集中在贵族手里,则那贵族没有投资改良土地的愿望,他自己够吃就行了,他宁愿荒着大量土地看风景,或当狩猎场、跑马场。若分成小块的土地,则每一小块土地都有靠它生活的家庭,他们会全力以赴改良土壤,提高产出。而一国土壤的整体改良,对一个农业国来说就是国家财富增长的关键。所以长子继承制在生产力上是落后的,要分给所有兄弟姐妹。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的体制是好的,农民拥有土地,即便是佃农也靠那土地生活,地主靠收成收租,无论是耕作还是投资改良土地,双方都有积极性,能合作。而政府也是靠土地收成收税,所以政府有动力投资大型的水利设施。就在战国时代,秦国的郑国渠让关中富足,征服蜀国之后又修都江堰让四川富了两千多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所以中国比我们所有欧洲国家都富。”这也是对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一个注解。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924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