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129《论语》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1-05-16
凌通国学院21-129《论语》:【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知晓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辨识言语,就不能了解人。”
从为国、为官,最后再次落实到为人。历代很多学者都认为,《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意在表明,整部《论语》的中心,重中之重,说到底就在于让人学做君子。“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也就是说,弟子们在编纂《论语》时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论世界如何变化,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作为孔子门下的弟子,首先必须做到一件事——按照老师的教导,终生深度学习,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朝着成为君子的目标努力。这才是一个人真正能够完全靠自己把握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面对世界。
孔子说,不知命,就无以为君子。不知礼,就无法自立于社会。不知言,就不能知人。
先说什么是知命,这题目太大,知命,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认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知命,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一句,是《论语》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孔子人生态度的最后总结。知命,也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面对的最大焦虑。世界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个人家庭的命运,都纠缠在一起,如何是知命呢?
程颐说:“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知命者,知道有命,并且相信这命,就按这个命去做。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我的天命是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如果人不知命,那他一举一动的原则,都是趋利避害。趋利避害,就没有志向和原则,为利欲所牵引,为害怕而躲避,他的未来往哪儿去,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成为君子呢?
林则徐有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知命,我的命就是为国效力,只要对国家有利的,就是我命中该做的,我就不因对自己的祸福利害而或趋或避。
董宝珍老师常讲,我揭露美国的丑恶行径,揭露一些基金行业从业人员的卑劣行径,这里面没有我个人的利益,我看出那个行为是错的,我如果不去讲,那我就是跟他们同流合污,我必须要批判。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516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