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1-104《论语》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1-04-21

凌通国学院21-104《论语》:【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说,亲人去世,居丧行礼,抒发哀伤之情,尽哀伤之礼,就够了。不要哀恸过度,以至于毁身灭性,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

子游这话,似乎是有所针对。有的人,鼓励孝顺节烈,若有父母去世,似乎越是痛不欲生,越是自毁自残,就越是孝顺。子游就说,止乎哀而已,每个人都会去世,难道活着的人都要跟着他去吗?

后世鼓吹的节烈,都不是孔子的思想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自己与曾子对话时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就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父母去世,你自己不愿意“哀毁不成人形”,就不要鼓吹那是孝顺。配偶去世,如果你自己不愿意终身不嫁不娶,就不要立贞节牌坊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

《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无所偏倚,这叫中。发出来,能恰到好处,情之正也,无所乖戾,这叫和。对外与人和,对己身体和。喜怒哀乐不是不发,喜则喜也,不会欣喜若狂;怒则怒也,不会暴跳如雷;哀则哀也,不会哀痛欲绝;乐则乐也,不会乐极生悲。

喜怒哀乐的本体原为中和。自己一旦有别的想法,稍有过分或不及,便是私欲的表现。

父亲爱儿子,感情至深,但天理也有个中和处,过分了就是私心。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认为按天理就应该烦恼,就去一味忧苦而不能自拔,于是陷入了‘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的境地。一般人七情六欲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稍有过分,就不再是心的本体,必须要调整适中才可以。比如,父母双亲去世,作儿女的恨不得一下子哭死心里才痛快呢。然而,《孝经》中说:‘不能过分悲哀而失去本性。’并非圣人要求世人抑制情感,而是天理本身自有它的分寸界限,不可超越太过。人只要明了心体,情感自然就不会增减一分一毫了。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421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