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016《论语》:【阳货篇】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1-16
凌通国学院21-016《论语》:【阳货篇】
孔子看待鲁定公的态度。后来(战国)的历史潮流,是国君物色到了一些肯给自己卖命、不计后果的底层士人,比如魏国用李悝,楚国用吴起,秦国用商鞅,搞“变法”运动,消灭寡头家族,削弱贵族阶级,建立集权的国家机器,而且真成功了。有些战国君王也是从春秋寡头变来的,比如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在齐国成功篡权的田氏。只要能走到这一步的国家,都成了“战国七雄”。鲁国寡头共和的根子太深,谁也改变不了,所以越来越弱小,最后被楚国吞并。
回到孔子。当初,真有这个历史的选择摆在孔子面前。如果他没那么瞻前顾后,再急功近利一点,和鲁定公结成君臣关系,一起下手算计三桓家族,也未必没有成功的机会。
那样的话,鲁国就开创了战国“变法”的先河,战国七雄里就要多一个鲁国了。
为什么孔子不敢和鲁定公“合作”?
也许是他不想冒风险,但孔子也不是真胆小的人,他还想过和阳虎共事(反叛)呢。后来他周游列国,不止一次遇到危险,他远比弟子们沉得住气。
也许,他预感到权力都集中到国君一个人手里后,会出现另一种失控的局面:暴君专制,为害天下。在孔子时代,这方面的典型是两位末代帝王:夏桀和商纣。这背后其实藏着别的问题,不全是一个“暴君”造成的。但孔子时代的人,还是习惯把它解释成暴君现象。反过来,在寡头共和制度下,倒没有暴君为恶的可能。
所以孔子专门谈过“专制”的危险:如果国君能直接指挥士(不经过中间的大夫),那国家的治乱,就全由国君的个人素质来决定了。如果国君是悖逆之人,他统治的国家也就完全走向悖逆了。《诗经》里有一句“那个无良之人啊,偏偏做了我的国君!”就是对悖逆之人为君专权的控诉。
孔子脑子里预存的历史借鉴太多,就像下棋一样,他看了好几步远,没有盲目的乐观。但这样的从政心态,恰恰建立不了什么功业,对历史产生不了影响。真正在历史上轰轰烈烈、有一番大作为的,往往是短视之辈,只争朝夕,光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和建功立业的可能,甩开膀子就干,最后确实改天换地了,但很可能把自己也断送进去了。后来的商鞅、李斯是这号人,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也是这种人。
从这角度讲,后人又没能完全理解孔子,要么把他看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干瘪圣人,要么是完全不通时务的书呆子。其实这两样都不准确。
20210116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