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0-331《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11-30
凌通国学院20-331《论语》:【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lì)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凭借智慧足以知道此道,但是他的仁德不足,操守不足,守不住。那道即便是知道了,还是会失去。”
足以知道此道,其心之仁也守得住,但是不能庄重威仪以莅临其下属,则他的下属将对他轻慢而不敬,还是不行。”
“如果他的智慧足以知道此道,其心之仁也守得住,也能庄重威仪以莅临其下属,但是一举一措没有礼仪规范,那仍然有不足。”
“仁”不是至高、至上、至全的全德吗?怎么“仁能守之”之后,还有“庄”“礼”两项没包括在仁里面?这是孔子说话的特点——高语境沟通。一切含义都在语境里面,对仁的定义,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或者那边界,在他不同的话里,是不同的。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这个我们都有体会,道理都“懂”,但是自己就是做不到。朱熹说:“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虽然理智能够明白那个道理,但是那道理与你的私欲冲突的时候,你是无法身体力行的。
芒格说:如果真理和一个人的利益背道而驰,那么这个人就很难接受真理。
芒格还说过:要想获得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配得上它。
两句话合起来看,如果因为偶然因素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是德不配位,不是靠合理性得到的,那很容易就会失去。
厚德载财,投资人来到股市是想要赚钱的,但是如果方法不对,不是合理的方法妄想短期赚钱,就会应了那句话,“凭运气赚的钱,必然会凭本事亏回去。”唯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让自己配得上赚到的钱。实际上道德就是做“长期合理”的事,这也暗合了“投资人应该以长期视角看待当下”的格言。
这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也是王阳明的祖父用来给王阳明改名为守仁的出处。王阳明刚出生时的名字叫王云。据说王云到五岁时还不能开口说话,有位高僧过其家门,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王伦听到了,若有所悟,知道是泄露天机。他立即给孙子改了个名字,不再叫王云,而叫守仁。至于叫王阳明,是因为他后期在会稽山阳明洞曾经隐居过一段时间,自号阳明子,或阳明山人。后来他的弟子门人避讳尊者的名字称他的号,称他为阳明先生,后世习惯称他王阳明。
未完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