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0-326《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11-25
凌通国学院20-326《论语》:【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会固守正道,但并不拘泥于小信。”
所谓谅,是小信,为了一句无意义的话认死理。就像尾生与一个女子有约,大水来了,他坚持所谓守信不肯离开,抱柱而死。他守的这个信,就叫谅。
朱熹注:“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君子守正道,不守小信。刘宝楠《论语正义》解读说,谅,是信而不通,固执而不知变通,反而沦为贼道。君子以义制事,要合乎正道,而不必为小信之行。
而贞,是正道之信,必须遵守的公正原则。
孔子自己就遇到过这样的事,他经过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孔子的弟子们和蒲邑人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上天是不会理睬的。”
孔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怎么倒成了小人?这其实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已。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大人只看道义所在,不会死守自己说过的话,也不会死守过去定的计划。一件事,条件变了,还不改变吗?
张居正说,“君子见理明确,而守之不易”,这叫贞。偏执己见,居之不移,这叫谅。而人们对义理的把握不清晰,对道义的体悟不精熟,很少有不把谅当成贞的,只有君子能审时度势,举措得宜,端正其贞一之守。义当行,则勇往直前;义当止,则特例不变,精明果确,归于至当。不会不顾是非,不达权变,言必于信,行必于果,硁硁然而执一己之小信。“贞而不谅”,是君子之所以异乎于常人,而贞谅疑似之间,正是学者需要深刻辨明之处。
董宝珍老师呼喊“茅台是千年不遇的投资机会”是在2013-2015年,过了那段时间,这话就不成立了;现在董老师呼喊的是“中国银行业有投资机会”,这也是一段时间有效的,世易时移,这个话过段时间可能就不对了。就好像牛顿定律,它改变了人类世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条件变化以后,它也可能是错的。
20201125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