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0-322《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11-21
凌通国学院20-322《论语》:【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朱熹注解讲,君子之学习,在于“逊志而自得”。
“逊志”,好理解,就是谦逊,出处是《尚书》,成语“逊志时敏”,意为“谦逊其心,敏于所学”。简单说,谦逊好学,不耻下问。人人都理解,但是做不到,不能知行合一,其实还是理念上认识不到位。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脑袋里,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这话有点像阿Q说的,别人已经不要钱了,只要思想,我还在拿思想去换钱,怎么还觉得自己比别人了不起呢?我们总是敏于把自己的思想加之于别人,而不敏于把别人的思想学到自己身上,这就是本能的误区。老这么想,学习意识就不强。
另一个不愿意提问的原因,是害羞,是怕别人发现自己不知道,所以不懂就装,学习欲望不强,宁愿错过学习机会,也不提问,这都是阻碍自己进步的。
还有一些同学,反过来,特别愿意提问,从老师讲第一句开始,他就在寻找提问的机会,他在找什么呢?他在找“一个质疑的角度”。机会来了,他逮住机会就要挑战老师。如果课堂上没逮着机会,一下课他就要找同学交流:“我觉得这老师也不行嘛!我觉得老师有个地方也讲得不对嘛!我觉得他讲的也没什么新东西嘛……”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学习的理念——自得。
“自得”,是自己得,学习,只关注切己体察,放自己事上琢磨,我收获了什么,不关注别人什么地方“讲得不对”。“讲得不对”的地方,跟我没关系。跟我有关系的地方,仔细消化。
那为什么,实际上多数同学,都更着力于质疑老师,而不是学习自得呢,王阳明说了,叫“有胜心”,上课他想胜过老师,读书他还想胜过古人呢,读《四书章句集注》,他也觉得“朱熹解得不行”!
人既然来学习,为什么又带着胜心呢?因为没有先“逊志”,不逊志,就不关注自得,只关注胜他。所以“逊志自得”这四个字,是学习学的核心,要时刻念在心里。
20201121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