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0-308《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11-07

凌通国学院20-308《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前面曾子说过,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就是说,你想要的,就知道别人也想要,也帮助别人达到;你不想要的,别人也不想要,就不要加之于人。


儒家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心,是将心比心。在行,是推己及人。修齐治平,就从自己开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修自己之身,一直到治平天下。


《中庸》讲,“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管子·小问》讲:“语曰,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这一滴是中华文明千年流传的一滴骨血。到了王阳明那,成了知行合一。


“忠恕”之道,这两个最重要的点,再舍弃一个,为什么选恕道?因为“恕”道是要求自己;“忠”道要求别人,你想要的别人都想要吗?那可不一定。好比现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觉得搞好经济建设是很重要的。所以“恕”道更容易做得到。


在我们看来,孔子描述的君子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了,但是标准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更多人能做得到,这样才能实现“人人皆可为尧舜”,否则标准定得太高,到处都是伪君子。那也不是好标准。


总结一下孔子对于“说到”和“做到”的看法:在一个人求学的前期阶段,是做到比说到更重要,虽然孔子并没有提过知行合一,这应该是孔子时代人们还比较淳朴,还有很多人能够做到才说,所以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等到功夫已经练到一定程度,已经能够稳定的做到,这时候就要到处去说,把你的理想表达出去,让更多的人理解,光是做得到,但是表达不好也是没有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要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20201107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