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0-289《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10-19
凌通国学院20-289《论语》:【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道,只会为了成全仁道而牺牲生命。”
这句话在《论语》里面,比较特别。因为孔子是不怎么谈死亡的,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也不鼓励人杀身成仁,所谓“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明哲保身,以待天时,是他的一贯态度。他虽然说伯夷、叔齐是求仁得仁的仁者,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事,他是不会干的,也绝不鼓励人去干。但是,如果逼到那份上了,躲也躲不掉,那也是一死而已。
钱穆强调说,有生必有死,但死,不是孔子论学所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自然知道该如何死,知道有不该求生的时候,也有不避杀身的时候,即便杀身成仁,也不求死枉生。
比如你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是绅士,自然不该跟妇女儿童抢救生船座位,你就只能杀身成仁了。
但是你不要以死求仁,关键在于仁不仁,不在于死不死。仁,不一定要死;死,不一定要仁。清儒焦循说,杀身成仁,一般人都拿比干之谏、伯夷叔齐之饿,来做注解。比干、伯夷、叔齐固然也算杀身成仁吧!但是,杀身,不一定真要被杀死、饿死。奋不顾身,勤苦操劳,也算杀身吧!比如舜操劳国事,死在巡察路上;禹勤苦治水,死在水中,他们也是杀身成仁。如果都爱惜自己的身体,大禹也不能在外奋战治水十三年之久,那也不能成仁了。
既没有被杀死,也没累死,荣华富贵一身,也未必不能成仁。比如管仲,他本来跟了与齐桓公夺位的竞争对手公子纠。公子纠竞争失败,死了。他转而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至今还承蒙他的恩赐。所以成仁不必杀身。圣贤之死与不死,标准在于仁与不仁,不是说成仁就必须死,也不是说你死了就能成仁。
程颐说,心中有个大是大非的标准,要的是一个“是”。古人有捐躯殒命的,如果不是实见得是,怎么做到?一定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他才接受死亡。所以杀身成仁,只是为成就一个大是大非的“是”而已。
我们再回到泰坦尼克号,如果你跟妇女儿童抢救生船座位,逃生活出来了,那就是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活得心不安,不如当初死了好!
有人心里嘀咕说,不!只要能活,我管他什么妇女儿童!那我们再假设一下,是跟自己的老婆孩子抢一个座位,那总得选择成仁了吧?
以上程颐、焦循、钱穆的注解,基本代表儒家对杀身成仁的态度,生死不是标准,仁与不仁才是标准。而仁与不仁的标准,在于人伦大义,不在于私人人身依附。所以管仲也是仁,若是为公子纠而死,自己一身本事没献给国家人民,那才是不仁。我们再看看孔子的话:“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的,没有为了求生而害仁的,他是要你不要害仁。至于杀身成仁,他说,有这种人,有这种情况,但并不鼓励你!后儒的注家,他们的注,也主要是提醒你不要轻生,这是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可惜!孔子自己的学生,子路,我们前面说过多次他的故事了,没有听懂老师的话,自以为杀身成仁,白白丢了性命。后来明朝还有一个,方孝孺,明成祖朱棣夺位成功,要他写继位诏书,他脖子一昂,死也不写!朱棣说:“你不怕死,我诛你九族怕不怕!”方孝孺脖子又一昂:“诛十族又如何!”这一番对答,把朱棣逼到了激情杀人的死角:“我就诛你十族!”
诛九族有规矩: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诛十族没规矩,专门要开会商量,怎么找出个第十族来,最后第十族定为门生之门生,把他教的学生算着一族全杀光。杀了七天,一共八百七十三人。
方孝孺号称明代大儒,自然认为自己是杀身成仁了。历代讴歌他杀身成仁的也不少。孔子若泉下有知,一定要为方家的十族痛哭了。方孝孺这就是杀人,哪里是成仁。儒家思想,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对照一下自己,如果你自己不愿意像方孝孺那样送上自家十族性命,就不要宣传鼓吹他的“事迹”。
管仲才是成仁,方孝孺是杀人。
20201019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