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0-171《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06-23

凌通国学院20-171《论语》:接前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道理,孔子懂,公子郢懂,但是子路不懂,蒯聩不懂,姬辄不懂,为什么呢?因为利令智昏,心存侥幸。


古往今来很多人因为这个嘲笑儒家为“名教”,认为是迂腐,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能说是被物欲所遮蔽,不能明白这个真理。凡要做一件事,先要明确概念,这样才能把事情说明白,这不区分东西方思想,人类智慧几乎全部是来自于文字的建构之上,而文字就是对事理最精辟的总结,文字的起源就是给事物命名。没有公理、没有概念的定义,科学精神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王阳明讲过,我自龙场悟道就不离“良知”,只是点此二字不出,讲解思想徒费了很多口舌。


蒯聩发动政变,子路本来在城外,他若直接逃回鲁国,还可再侍奉老师,但他要主动回去求死,他说食人之食,不避人之难。胡安国评论说:子路知道食人之食,不避人之难为义,他怎么不知道,吃姬辄之食,本身就是不义呢?


凡事开头开错了,往后怎么你也对不了。子路自以为是慷慨就义,但是他这义,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他的主公是孔悝。孔悝在政变中站队已经跟了蒯聩。子路忠于姬辄,便已经背叛了孔悝。下令杀死子路的,正是新君蒯聩。当初老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说老师扯远了。而他自己,却没逃出这名不正言不顺的魔咒。老师教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也没学懂,那君已经不君,你如何能臣?


20200623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