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精神经济学(35):董宝珍从精神经济学角度解读茅台现象(六)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7-06-20

第六部分:从茅台现象到精神经济学的创立

茅台现象背后包含全新的经济学理论

我对茅台现象的思考起于五、六年前,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可以长期提价的企业绝非一家,比如全聚德烤鸭、著名婚纱摄影店、著名生日蛋糕店、长城、故宫、金字塔、兵马俑、迪士尼乐园等等。迪士尼乐园自成立以来的有四十次提价,几乎每年提高一次价格,故宫、长城门票一直在涨价。这使我得出一个结论:茅台现象绝不是经济学的特例,用特例也解释不了茅台,茅台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人们尚未发现的经济学理论。当我认识到茅台现象背后,存在一种人们没有发现的新经济理论后,我思考的热情进一步提高。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抽象总结后,我发现了在茅台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这种经济学理论我称之为“精神经济学”,“精神经济学”是对人类所有的精神需求经济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我在前文对茅台现象的解读,完全是精神经济学基础原理的应用!

人类很早就知道人的需求分为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而且很早就知道这两类需求有本质不同,但是到今天理论界都没有人意识到,这两大经济需求的经济规律是全不同的。精神经济学解决的是人类精神需求经济规律的总结,现存的经济学理论是对人类物质性需求经济规律的总结他们,两者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相辅相成的。得出了这个结论之后,我的责任感和压力大幅增加了,从此,我放弃了一切具体工作,放弃了一切能给我带来具体现实利益的工作,为了更重要的“精神经济学”,我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没有正确理论指导出现了大量错误认知和行为

现在有很多否定茅台的观点其思想本质是不明白茅台的非物质属性。比如媒体说,茅台酒应该只值100块钱,因为它的成本只有四五十块钱,四五十块钱成本的商品最高卖到100块钱,否则就是一种暴利,应该受到反暴利法的制裁,或者政府应该对茅台收取巨额的税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美国市值最大的公司是苹果、微软,而在中国一个生产酒的贵州茅台已变成最大市值公司之一,这是中国没有前途的表现,只有搞科学技术进步,一个国家才有前途。这两个观点都是错的。第一个观点,是完全用传统的物质商品的经济原理来看待茅台这个精神商品,所以他们必定是错误的。第二个观点同样是错误的,我们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经济转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不是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本质是要把中国经济从低端低毛利率的状态,转型升级到产品高端化,并引发高毛利率的局面。从低端低毛利率转向高端高毛利率才是经济转型的本质目的。而实现这一本质目的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创造商品差异化,从而扩张利润率。另一个是挖掘商品的文化价值,让大量的企业变成贵州茅台这样的企业,那么中国经济的整体利润率水平就会提升,所以提升利润率最重要的既包括科技创新,又包括产品的精神化!贵州茅台获得高毛利率、高成长和高市值,这恰恰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创造高利润的表现,如果大量的中国企业都能够生产类似贵州茅台这样的商品,那么中国的经济就会发生质变。主流观点错误的认为,只有科技进步才能推动经济发展,不知道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创造文化价值更容易获得持久的高质量的发展。精神经济学的普及过程这些错误观点自然会消除!

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国几个主要酒厂区的地方官员产生了错误的观点、形成了错误政策。四川泸州搞白酒产业集中发展区是把高端白酒视为工业产品,把白酒视为和啤酒、钢铁、水泥、建材、日用家电一样的一元性商品,否定白酒的精神文化价值,引进了流水化大工业的模式。对白酒价值来源的特殊性没有任何考虑。最典型的是泸州老窖搞了一个轻资产战略,把大量的生产酿酒过程包给了白酒产业集中发展区里的企业,自己只负责销售,这样的做法割裂了物质与文化不可分理论原理。泸州老窖违背白酒价值来源二元性原理,将不适应白酒的工业化代工模式用于白酒!文化价值创造和物质品质提升是不能分离的。

贵州提出在茅台镇再打造一个茅台,这种想法极其错误,茅台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价值的产生不是以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创造出文化价值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逻辑上不可能通过投资再创造一个茅台,就像不可能再创造一个故宫、一个长城一样,通过投资创造的新长城和新故宫是没有人去的。贵州省引入娃哈哈集团准备在茅台镇大规模投资建设“第二个茅台”,这种思路是把高端白酒视为与娃哈哈饮料一样的一元性的物质性商品,娃哈哈集团在签约之后投资没有到位是必然,即使投资到位最终也不会成功,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娃哈哈集团没有认识到这个理论问题。贵州白酒的唯一发展模式是搞“大茅台发展战略”,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注在茅台身上,推动茅台发展,因为文化资源在茅台手里!

过去几年,到处都是的看坏茅台的观点,白酒专家都认为茅台将遇到严重的挑战,长期会一蹶不振。为什么这么多学识丰富的专家发生了误判?是因为专家依赖的分析理论全部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我认真地研究过所有关于茅台负面观点,发现他们的整个思维基础是把茅台看成和啤酒一样,和钢铁水泥一样,没有意识到茅台的核心价值来自于非物质的文化和精神。因此按照啤酒、钢铁的经济原理分析茅台,得出茅台将陷入长期衰退的论断,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专家们用传统经济学原理生硬的解释茅台的经济原理。基于不适合的理论形成的错误观点,实际上已经强烈影响茅台的经营,过去三、四年茅台酒终端零售价长期低于九百块钱,其深层的原因是大量全面看空茅台的观点,击碎了经销商的心,经销商不能对供需关系有正确预期,内心充满的紧张压力和恐惧,于是经销商拿到货以后不顾一切都快速抛空,导致不正常局面存在了三、四年之久。类似的情况非常多,随着精神经济学的普及,随着人们理解了茅台的经营本质是经营文化,服务精神需求,这样的大范围错误认识就不太容易发生了,茅台的经营环境,尤其是舆论环境就会改善。过去几年,我关于茅台的分析和预判都是基于“精神经济学”理论得出的,是精神经济学的应用,事后看我的绝大多数观点都是正确的!

精神经济学已经逐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接受

2015年的11月底,我应邀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精神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了一场,近三个小时的演讲。

董宝珍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解精神经济学

这次演讲的听众主要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的研究生,北大的课程有个特点,听众中包含着大量的社会经济工作者和学习的老师。在我的演讲结束后,学生们倒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反应,但是旁听的社会经济工作者和北大的老师走上前来跟我讲这个理论继续完善下去,可能会获得有关经济学奖,说这个话的三个老师彼此不认识,但是他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董宝珍

2017.6.20


董宝珍从精神经济学角度解读茅台现象(一)

董宝珍从精神经济学角度解读茅台现象(二)

董宝珍从精神经济学角度解读茅台现象(三)

董宝珍从精神经济学角度解读茅台现象(四)

董宝珍从精神经济学角度解读茅台现象(五)

董宝珍从精神经济学角度解读茅台现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