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宝珍电台(664):【董得】第十三期:从钱往高处流到钱往低处流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3-27
尊敬的各位投资者:
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杨露。2021牛转乾坤,神州大地万物苏醒,东方巨龙彰显雄风,在巨大罕见安全边际的低估蓝筹股,开始潜龙腾飞崭露头角,扎根于真正安全边际的罕见投资机会,已经在大部分人不知不觉中腾空出世,并将要飞龙在天,笑傲股市。
今天我将和大家交流的内容并非以基本面为主,而是以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怪异现象为主,通过剖析怪异现象得出一个结论,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向发生了质变。从原来的钱追逐高估值,远离低估值,彻底地转向为遵循价值规律,回归到了低估值。
我提出一个新概念,我在每一次交流的时候都自建一些概念。
这一次所自建的概念叫做后疫情时代。因为有后疫情时代,自然要有前疫情时代了。“前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这两个概念怎么理解呢?我们先给他们定义。所谓前疫情时代指的是去年2月疫情爆发开始到今年初,如果说给一个更准确的时点的话,那就是今年的春节,去年2月到今年春节,这一年时间我称之为前疫情时代。而从今年春节开始,往后的一段时间,我称其为后疫情时代。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前疫情时代有什么特点?
首先,前疫情时代的最鲜明特点是海量放水,这个海量放水我就不用解释了,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如果说从学术上给它个概括,大体上含有4个特点:第一,第一时间放水,在2月疫情全球泛滥之后的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立即大规模放水;第二,这一次放水是全球联动,你追我赶大放水,你敢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利率,我就敢降低两个,你敢印钞几万亿,我就敢印钞更多。全球第一时间同步放水,这样必然导致了海量,海到什么程度呢?
我认为应该是过去100年金融和经济史上的最大一次放水,这个量真的是海量,如果说海量不准确的话,那就是天量。这样的一个海量放水,从客观上讲,他是合于规律的善举。因为如果不在第一时间海量放水,那么疫情危机将转化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虽然放水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放水就是打激素,后续的后遗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你不放水,当时已经威胁到生命了,所以明知有激素的副作用,但是必须还得救命。
于是海量放水涌入实体经济,更涌入了全球资本市场。在巨量资金涌入全球资本市场之后,可以说谁都没有想到关于疫情发生后,主要经济体将大放水作为一个经济和金融的常识,大部分人都有预测,甚至可以这样说,就没有人觉得不放水是正确的,放水被广泛的认同,被广泛的预测。然而巨量放水出来之后,谁也没有预测到进入资本市场的海量大水(可能1970年代的漂亮50大概是这样,反正最近这几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巨量资金入市之后,他是非均衡利用的,他是很奇怪的,不是平均利用,巨资集中流向高估,而且绝不流向低估。在绝不流向低估的时候,还出现了坚决流出低估。
钱在市场的存量方面是往高估流,增量方面更是往高估流。于是巨量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并不是均衡分配的,而是极为明显的全面流向高估,连存量资金都要向高估拥抱,集中抱团,同时果断坚决流出低估。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中国有,全球都是这样的,美国也是你可以看一下美国的那些科网股们,一样以高高在上的估值,但却吸引了巨额资金。美国的低估的银行股那一样一头向下持续下跌,当然最近在上涨,那么这种钱往高处流的现象,最终导致冰火两重天,最终导致穷的穷死,富的富死。
现在我们大家看的是 A股的中证银行和中证消费两个走势的对比,你可以看到如果站在2020年四季度之间,整个中证银行简直就是死娃子。然而中证消费却持续单边上涨,这就是国内钱往高处流,钱从低处往出撤的结果和体现。
那么我们看在钱往消费流的时候,难道是消费具有低估吗?恰恰相反,有低估的银行没有得到钱,你看一下现在数据中证消费,它在2018年的时候最低市盈率20倍,进入2019年,2020年的时候,它的市盈率已经在30倍市盈率了,30倍市盈率的消费已经处于合理估值的上限了,已经进入一定程度的轻度高估,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资金快速涌入,把消费类的市盈率拔高了接近一倍,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消费股们绝大部分都是翻翻了。
那么资金的流向是朝着高估值流的。反过来你看一下低估值的,低估值在2018年的时候平均中证银行是8倍市盈率,到了2020年一二季度的时候,他悲惨到了一路下跌,这样的一个态势,就是他没有因为低估对资金有吸引力,就像没有因为它地势低洼,而对水流有吸引力一样,水不往低处流了,水往高处流,这种现象毫无疑问是反规律的,那么反规律它竟然是全球性的,这种钱不往低处流,水也不往低处流,他首先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全人类都违反了自然规律,全球资本市场都是钱不往低处流,往高处流。
这是美国资本市场,大体上中国的流向了所谓的消费赛道,美国是流向了科技,你看代表着美国科技,代表着叫Facebook这些的,他们是代表着美国的一个主流的资产,本身估值不低,美国的银行整体上属于美国市场的估值相对最低的板块,同样在美国海量资金涌入资本市场之后,和A股一样。把本不低估的科网类公司瞬间给你推高1~2倍。
而美国的银行业和中国的银行业一样死娃子,一路在底下的,但去年的三四季度,美国银行就明显的变化。这个时候它去年底和今年初美国银行走势最强劲,但是从去年大放水过程中,钱是绝不往银行股流的,而是撤出的,这种现象,全世界都是这样,成熟市场和发展中的市场都是这样的。
于是我们就需要给这种明显的大范围存在的反规律现象,找一个理由和答案,理由和答案是什么呢?还要回到人性。
我再次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本能恐惧”,是钱不往低处流,向高处流的根本原因。请大家现在闭上眼睛,你来想一想,逻辑上是不是这样?疫情全球泛滥开来,这种局面是过去100年从未有过的,金融市场上那些掌握巨资的资产管理人们,他们有生之年均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从而他没有任何经验。而疫情也必将对宏观经济实体产业带来冲击。不过这种冲击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确定的。金融市场不怕负面事件,最怕不确定性负面事件。疫情的冲击,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确定,立足于去年,根本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完全没有办法基于可信赖的逻辑给出一些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就触发了人性中最敏感的恐惧神经,人这个物种他的恐惧情绪,他最怕的不是可量化的不利,而是不确定,疫情带来的恰恰是不确定。于是不确定激发起了巨大的恐惧。
同时在巨大的恐惧下,人这个物种对确定性极端渴求。请注意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最重要就是这个点:疫情带来的是不确定风险,不确定自然的会激发出人的巨大的恐惧,人最怕的是不确定,而不是可量化的。你欠别人一个亿,当然是倒霉的,但是债主告诉你欠我多少不知道,这个时候比欠一个亿更担忧。于是在这种不确定下,恐惧必然的发生了,在对不确定的恐惧大规模爆发之后,确定性变成了大家极端渴求的东西。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资本市场上演化出这样一个行为特征:由于对不确定的极端恐惧和对确定性的苛求,导致资本市场的那些掌握巨额资金的人做出本能的反应。他们将海量资金投放到他们主观认为的确定性资产,注意当不确定是最现实的恐惧源的时候,对确定性的追求就变成了首选。
而什么是确定性的资产呢?资本市场的人们认为,中国的投资界认为对于中国来说最确定的资产是消费医药白酒,他们从这些公司中获得安全感,或者他们认为的确定性,而在美国同样受疫情冲击下的对不确定的极端恐惧,使得他们极端的想抓住确定性,美国国家的确定性来自于哪里?
作为第一科技强国,美国的确定性被他们的投资界锁定为科技网络。所以巨量资金大规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拥抱所谓的由主观认定的确定性资产。而与此同时,他们对不确定的恐惧,使得他们逃离自己主观认定的不确定性资产,被他们主观认定的不确定性资产,在中国美国都是银行股,中美在这一点上达成高度一致,都是银行股。这个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最核心观点。
钱往高处流作为一个客观现象,这个不用解释他是个现象,你需要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是中美趋同的,为什么?因为中美都在疫情冲击下产生了极端的对不确定的恐惧,于是他就要躲开不确定寻找他们认为的确定性。这就是向高处流的原因。
人们在面临基本面不确定风险的时候,他们拥抱的无论是中国的赛道、消费医药、白酒还是美国的科网股,当时已经是不在合理估值区间了,甚至本身去年2月就有一定的适度高估,所以他们涌入他们认为基本面确定的资产的时候,实际上当时也有高估。
然而这些资产管理人对基本面不确定的巨大恐惧使他们做出了主观的也是本能的选择:承受高估,远离他们认为的不确定。为了产业基本面特征的所谓的确定性,他们不拒绝高估,或者说他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当时特定的市场气氛和条件下,有的资产既有一些客观的产业经济特征上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高估了,但是在特定的市场下,他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因为当时已经主观地本能恐慌化了,所以他承受高估,远离不确定,是在疫情的环境下,全球资产管理界的人本能做出的,为啥美国和中国人说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他们在疫情发生后的行为机制和特征是一样的?因为人性是一样的。疫情制造了一个对不确定的恐慌,所以他就要远离他们认为的不确定,拥抱确定性,而被拥抱的所谓的确定性资产又是高估的,但是他说高估没什么,我只要基本面不因为疫情破了产,我还是赢家。这就是钱往高处流的原因。
现在展示的是去年二季度末,中国的基金减仓的数据,你可以看到最低估值的金融业,是减仓最大的,咱们都是持有的低估居多,你都知道去年二季度就下跌,为什么?机构快速的离开,为什么快速离开?他认为金融不确定,疫情一切都不确定,我要拥抱确定,他们认为就是酱油醋确定,白酒确定,撒丫子就扔下金融,马上刹住那些高估,高估不管他们这样想的,只要基本面确定高估就无所谓了,所以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那个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发生的是什么呢?我现在展示这个曲线图是去年3月,我在视频中给大家发表疫情防控利多银行的演讲的课件的一页。
当时参加过那次直播演讲的人,应该还能记得起来,这个图片就是一年前我的演讲的现场 PPt的一部分,今天看来事实走向就是这样,一开始疫情爆发瞬间恐慌无以复加,但是随着政策的刺激和对冲措施海量放水,整个海量放水就抑制了经济崩塌。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疫情引发的恐惧就趋于0,而基本面上的确定性日益增加,所以就慢慢地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看下面当时间推移到去年三季度,至少在中国其实在全球出现了一个事实,大家知道了那种主观认定的不确定没有发生,世界各国海量放水,抑制了经济的崩塌,各国相对的都稳住了。
在这种情况下,到现在这个过程中恐慌曲线快速的趋于0,到现在虽然疫情还零零星星爆发,尤其是海外,但是已经没有人恐惧。
在恐惧完全消失之后,资本市场的情绪发生了深刻的新的变化。疫情发生之初的去年2月乃至二季度之前,全球投资界为了一丁点的基本面的确定性,绝对容忍高估,完全不怕高估。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日益的弱化,减小,在弱化和减小的过程中,市场主流机构对高估的容忍逐渐开始下降。
到了2021年这个时点上,对高估的容忍已经转化为对高估的恐惧,注意这是今天演讲最需要大家回去思考的:2020年的年初,全球资本市场上为了确定性容忍高估,接受高估。随着引发对不确定恐惧的疫情逐渐的消退,对高估的容忍,实际上也是同步衰减。
进入2021年,全球资本市场上大体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已经不再容忍高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高估的容忍,必然的变成了对高估的恐惧。
在对高估的恐惧下,资金加速离开。这个就解释了为什么春节之后中国赛道股们瞬间崩塌了,急涨急跌都是情绪,情绪变了他才能由涨转跌。我的问题是情绪为啥变了?是深层次的机制变了,对高估的容忍,变成了对高估的恐惧。这种变化是高估赛道快速崩塌的原因,情绪一变,资金流向就变,资金流向一变就是崩塌。抱团也罢,抱团是史无前例的,高估也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市场上谁都走不了,你一走就崩塌,崩塌效应现在正在发生。
总的来说我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模式思维方式,整体上我还是坚持资本市场的中短期变化完全是人性,基本面是个配角,基本面引发了人性才能引发资本市场的很多现象,资本市场股价的中短期现象一定是人性,而人性往往也与基本面有关,可是基本面相当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主角是人性,全球资本市场因为疫情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使他们流向了基本面确定性,在流向确定的时候他们不怕高估,因为他们认为确定性是最要命的,所以必须报死确定性。
当疫情已经消退的时候,他们发现高估反而是最真实的风险。他们认为的基本面不确定风险并没有发生,反而是高估变成了现实的风险,所以快速流出,最后直接崩塌。
到此,前疫情时代结束了,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开始于这样一个场景和状态:海量放水在前疫情时代的有利影响已经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了,包括全球资本市场都创出阶段性新高,这都是海量放水的功劳。你不要忘了全球因为疫情的冲击,总的全球GDP降低了几个点,但是在GDP降低的危机情况下,它的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是指数创新高,为什么?海量流动性充分地体现了它的作用,使得金融市场稳住还创出新高。
但与此同时在前疫情时代,海量放水的有害影响积累不暴露,已经充分积累,但是没有暴露。什么时候暴露?后疫情时代暴露,此时此刻作为后疫情时代的开始时刻,有哪些积累但没有暴露,马上就要暴露的风险?
大体上有这么几方面,第一,通货膨胀如约而至,资金成本自然上升。当时放水的时候,全球金融专家们谁都知道,迟早是通货膨胀,只要你敢放水就是通胀,但是他为啥还要放了,因为不放就得死,所以没有办法。两害相权取其轻,先把眼前度过再说通货膨胀,一年之后,通货膨胀是如约而至的,这是必然的。所以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上行,那是早就注定的,必然的。资金成本自然上升。
接着全球流动性渐进式收缩,资金量的边际收缩,我特别请大家注意,流动性收缩一定会发生,但是一定是渐进式的,不会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傻到瞬间把流动性收缩回去,利率快速给你提高,没有这么傻的政府。为什么?因为从疫情中的复苏是脆弱的,是艰难的,他现在没有必要再大放水了,而且也必须考虑抑制通货膨胀这些副作用和后遗症。
但是它的流动性回收是渐进式的,不是硬着陆,哪有那么大傻瓜,患者刚从重症监护室推出来就马上上班去了,那不可能。
我说流动性渐进式收缩,就为资本市场上风格切换,资金流转向提供了条件,如果资本市场瞬间大规模收缩的话,大家都缺钱,现在它是边际收缩,它不再增加了,但是它还是渐进式的,所以现在的资本市场是流动性还在,所以资本发生的是流动性转向,而不是流动性全面归0或者全面大规模萎缩。
第三个积累将要暴露的风险和问题:资本市场局部泡沫开始破裂。请注意这一次的海量放水,我一开始就说了就是极其扭曲,极其不均衡,就是高估值吸资金,低估值不吸资金,而且自己还损失了资金,所以由此导致的泡沫是局部泡沫。
资本市场上,包括美国资本上都出现了极牛和极熊同在,所以下一步将发生的,急牛导致的局部泡沫破裂,局部的极熊板块走牛,近期中国股市不就是那样吗?赛道崩了百分之三四十,谁相对稳定中崛起?银行。大盘跌了那么多,赛道们跌了30%,银行还是上升的。这个现象你不要小觑他,你不要小看,你不要认为这是偶然的,如果你认为偶然是错了,就没有穿透本质。
春节前后说的赛道崩塌的同时,银行还晃晃悠悠往上走,实际上是一种有深刻背景的长周期的战略转向,局部极牛泡沫,必然破产,然后流动性还在,于此同时极熊开始成为新的王者。所以这个现象不是短期现象,不是随机现象,不是偶然现象。是必然的长周期的现象,在后疫情时代,一边是泡沫破裂,一边是极熊崛起,极熊转牛。
在主观层面,有时候主观层面的变化比客观层面的变化还重要。在主观层面,人们已经对不确定不怕了,因为疫情都控制住了,疫苗都出来了,所以由疫情引发的恐惧已经消失了,我认为现在已经归零了,哪的人还怕疫情的,已经完全消失了。而对基本面不确定的恐惧消失的同时,对高估值的恐惧日益壮大。现在资本市场上基本面的担忧的必要就没有了,只有那些思维不正常的人还担心疫情引发经济不确定。
但另一方面抬眼一看100倍的白酒,100倍的乱七八糟,这些绝对的高估成了当下人们新的恐慌源,这就是赛道崩溃的原因。他高估引发恐惧,高估还跌不下去。如果大家心里乐呵呵的,高估就高估点,只要基本面确定我就可以忍受,这时候高估不破裂,高估什么时候破?人们回头一看高处不胜寒,我怕了,马上破裂,资本市场的中短期走向主要是情绪,现在对高估的恐惧已经取代了对基本面的恐惧,所以春节前后的大崩塌就这个原因。
讲到这儿,大体上把为什么过去一年钱往高处流,不往低处流讲透了,也把走到2021年春天这个时点上为什么出现了赛道崩塌,而银行崛起背后的深层次逻辑讲透了。下面我来讲一下难产的银行估值修复被加强了。
实际上回头看2019年后期银行的经营数据,可感知的变好,但是疫情发生,再一次让银行的估值修复被延后,所以银行又难产,难产多次之后他还得生产,因为他确实怀着一个巨大的机会,并且经过多次的延后和各种事件的干扰,导致银行的估值修复被加强了,在幅度上被加强。
在估值修复来临的力度上也会加强。为什么?是因为推动银行股估值修复的内外部条件被疫情加强了。
现在我们大家所看到的图片,过去一年我在不同的场合不断的展示,为啥银行有重大投资机会,主要原因是它具备了估值修复的内在逻辑依据,也具备了限制条件,内在逻辑依据包括极限低估,破产价,同时它基本面反转了,外在的条件资金涌入,没有钱咋能涨呢?钱来了才能买起来。资金涌入和预期变好变乐观是估值修复的外在条件,就这4个条件决定了银行的估值修复的力度和何时展开。
那么现在我们看疫情这一年一系列各种事情,他是不是强化了这4个条件?刚才我说了,去年那一年就没有往低估的银行股流钱,到了四季度才发生的变化,美国那边特别明显,四季度美国银行指数的上涨很厉害,翻倍了好像,中国也反正总的来说到一季度也开始表现了,资金涌入,我刚才讲的就是从高估往低估流,他延后,就像水被憋在那以后,突然把闸放开,它快速的流向低估。
现在就是资金融入,随着时间会越来越力度大,越来越猛。
与此同时赛道崩塌了,所谓永远会上涨的股票竟然也可以下跌,对赛道的迷信,对高估的忍受全部崩塌了,大家冷静下来重新回归什么呢?回归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什么?安全边际才能上涨,低估才能上涨。低头一看,只有银行,只有金融类,还有一些其他传统的产业。所以在疫情发生的这一年,截留了流向低估值的银行的资金,但是这种截留在今年春节前后就彻底结束了。它截留也不是到别处,它就是憋在那里,最后还要回流;资金涌入强化,预期反转随时间更强化了。因为你看你过去认为不会涨的东西涨了,你过去认为不会跌的东西暴跌了,所以市场预期自我修正。
另外一点,请大家注意基本面反转,基本面反转会因为后疫情时代必然的被加速和强化。这个话怎么理解?后疫情时代,银行的基本面反转会被加速。这个话很重要,你别忘格雷厄姆说的,最终是基本面决定的,银行业的基本面反转会在后疫情时代加速,下面我给大家再论证一下加速。
去年3月份,当时所有人说银行业因疫情的冲击,不良率会飙升,其飙升的幅度要达到6%的不良。在这种观点大流行的情况下,我就画了这张图,我认为疫情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冲击最多0.5%,而且有可能是0.25%。
他们说银行是风险后置的,你别看现在不良率没增加,后置到明年一段时间以后,银行不良率升到6%的了。
今天看来是不是这样?银行的不良率去年三四季度大家都看到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数据只是说去年二季度有个大衰退,那么你看一下到了四季度银行业的单季收入和单季利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回到了两位数了,咱们说从短期比较不科学,要比就比长期。
但是作为一个客观事实,银行业四季度的单季收入和单季利润增长几乎超过了绝大部分白酒。
龙头白酒公司,它提供的增长数据达不到银行增速水平,所以你看一下它的拨备覆盖率也是小有波动,马上就又回来了,收入稳定在两位数,只是二季度,因为疫情防控它加大计提以后有一些负增长,但整体上看只是一两个季度,只是短期的,那么我们把当时的数据画成曲线,也能看到一个典型的v型反转。
所以疫情加速了银行出清,加快了银行走入新周期,这是疫情之后进入后疫情时代,银行基本面反转加速,从而推动更强有力更大力度的估值修复的最原始动力。除了这一点直观的数据,我还给大家分享一个最常识的逻辑,在通胀周期,银行是最受益的行业,通胀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必然的发生了。
通胀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利率上升,美国10年期国债近期明显飙升。那么像这种飙升只是因为海量放水的必然,为了抑制疫情,所以海量放水,海量放水必然是通胀的,所以大宗商品猛涨价。这种通胀时代的来临成为不可避免,成为规律性的。而常识是银行业在通胀周期是最受益的,因为在通胀大规模发生的情况下,利率会上升,利率上升会提升银行的息差,息差是银行资金的利润率,利润率提升,它的经营怎么可能不受益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图形是过去20年来银行业的通胀数据,蓝线是通胀数据,黄线是贷款利率,灰色的中轴线是利差,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是最低的,而且此时通胀水平还比较低,但是下面通胀就要上升了。
随着通胀的上升,黄线一上升,息差就要上升,这是规律,这是常识,金融常识,通胀时代贷款利率上升,利差也就会上升。
所以银行业随着通胀时代来临,就确定无疑的进入了新周期,从利差下降到无以复加的低点,渐进性转入到一个新的上升周期,这都是常识,大家都不用听我讲,你查一下任何资料都是这个逻辑,简单的金融常识。
通胀会规律性的改善银行资产质量。为什么通胀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通胀的本质就是钱不值钱了,钱相对于物不值钱了,东西值钱了,钱不值钱了。
在这种钱不值钱的通胀时代,抵押物的价值提升了,抵押物的价值提升就可以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包括很多终级不良资产爆发之后,银行收到了很多抵押物,然后到法院拍卖,在通胀时代这些需要处理的抵押物的价值提升了,这也是通胀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所以一句话被疫情、被各种因素延后的银行经营转折以及由经营转折引发的估值修复和财富效应。
一方面被延后,另一方面被加强,这是公平的。基本面会受疫情的结束后疫情时代它就好转了。
再看预期和资金流,我不做解释了,这个很简单,我只展示数据。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商业银行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的对比,左边这个是美国商业银行指数自疫情发生后到2020年三季度,这个期间银行倒霉透顶了,一路下跌以后在底部死娃子走势。
但是进入三季度以后,美国商业银行指数翻倍了,在不到两个季度的时间里,美国商业银行指数翻倍,你要愿意看一下,你看一下美国银行,看一下富国银行,看一下摩根大通,这些股票在过去两个季度都是强劲上涨的。
然后我们再看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纳斯达克就是什么 Facebook这些科网股们的市场,是典型的头部转折,这个现象就承接了我一开始所说的全球资金恐慌高估,从高估流到低估,在这种流动性转向的过程中,就自然的制造了美国市场纳指下跌,商业银行指数出现了飙升。因为美国资本市场它理性度应该比中国是强点,它对未来将要发生的趋势性变化敏锐性强。你看它商业银行指数明显比中证银行指数启动得早,而且力度更大。
我们再看一下中国的流动性干什么去了?同样我们看一下中证白酒指数节后崩塌。但是我们看一下中国的中证银行指数在四季度你看它比美国要晚一点,就晚了一个季度,幅度也弱一点,因为啥?中国资本市场它的理性度差,但是理性度再差,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它逆转不了大势。
你看一下中证银行指数,在曲折中实际上是典型的上升趋势,作为银行股投资者,进入2021年,我们的日子似乎是好了点,虽然还有的还在那套牢中,但是已经相对好了吧。这种中证银行指数和中证白酒指数的截然的相反的走势,本质是巨额流动性转向,他在高估已经没有可能性继续待下去了,崩塌去哪里了呢?
现在还不明显,不像美国那么明显,大家冷静下来重回价值规律。所以总的结论是被各种事情不断延后的这种罕见的命运及财富大分配,他就无法阻挡了。你讲利空也没人信了。去年每天有人问我银行利空,现在没人问了。现在主要问董老师现在投哪个都是问这个,已经根本性变化。所以他无法阻挡的现实化了。
通过这一套脉络,结合我去年乃至我前年对银行基本面的分析,实际上走到现在真的是万事俱备,连东风都来了,什么都具备了。在现实化之后,因为中国银行股其实包括美国银行股也都是各自资本市场的最大的权重股。
你看过去一段时间,道琼斯指数跟纳斯达克背离了,道指涨得是很好,为啥?道指是三十种工业就是传统产业比较多,他们走牛,所以现在权重最大的银行类资产在中美这些国家走牛,必然引发指数牛市。
所以我作为一个理论爱好者,再次总结出一个理论,低估牛取代赛道牛,我讲过万点蓝筹牛,我现在再重申,蓝筹牛铁板钉钉,不可能不是,除非价值规律突然失效。第二它力度很大,他们都是大权重股,而且低估到什么程度了,四五倍市盈率,涨到15倍市盈率,那翻两倍它还不高估了。所以低估牛取代赛道牛和或者叫高估牛,这是铁板钉钉的。
第二,取代之后所带来的理论上涨幅度,低估牛的理论上涨幅度是赛道牛的两倍。
为什么?这个就要从理论上讲,我讲的是理论,你看一下过去的泡沫和赛道牛,它的本质是在价值规律的哪一个区间展开的?赛道牛是在合理估值之上向绝对泡沫化推进展开的所谓的赛道牛。整个赛道牛就是吹泡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的吹泡泡,赛道牛完全不是战立足于低估,完全不是立足于成长。很多人不太同意,说赛道不是立足于低估,他同意,然后说到你怎么不是立足成长了?不是立足成长!你现在相信赛道牛是立足成长,你就被忽悠的太狠了。
什么叫立足于成长?就是说这个公司的股价不断的上涨,但是它的市盈率不涨,这是成长驱动的走牛,本质特点是股价在涨,但是市盈率不涨,我们回头看一看那些被说成长的所谓赛道,他们说是成长,但实际上怎么可能是成长了,那些白酒,那些医药,那些酱油,整个股价上涨是伴随着市盈率的不断扩大,而且市盈率的上涨的幅度要比股价还要大,很多赛道公司在业绩增速下降的时候,股价不断的创新高的,这个现象是完完全全跟低估,跟成长,跟安全边际、跟价值没有任何关系,赛道牛只是幻觉!在特定情况下对某些东西的恐惧产生了幻觉,没有任何价值基础,没有任何真正的价值支撑,所以赛道牛作为一种幻想,下面这种幻想结束以后,他一定是崩的很惨。
那么我们现在看为什么低估牛的理论涨幅是赛道牛的两倍呢?我们还是要立足于价值规律,你看一下低估牛,金融蓝筹,市场称之为三傻,我称之为三宝,由这种低估值股票所驱动的牛,它在理论上在价值规律取向是不是这样一种性质?他始于极限低估,它的起点是极限低估,从极限低估开始出发,他要经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回归到合理估值,然后在人性和惯性的作用下,再从合理估值进入一个新的高点。这两个阶段他构成了低估牛的整体。
而赛道牛是没有从极限低估到合理估值的,这就是我说的理论上低估牛是赛道牛涨幅的两倍。理论上你驳不倒的,一定是这样的。
所以大的这种低估牛已经开始,而且它后续展开的空间非常巨大。赛道牛只是个幻觉,而被真正的符合安全边际,符合价值规律的低估牛所取代,低估蓝筹牛正在路上。
已经展开的是命运级财富大分配,一个新的完全立足于安全边际,立足于内在价值,立足于价值规律的大的投资机会已经开始了,越早介入越有利。还有的人还问我赛道跌了30%怎么办呢?赛道本来就不值那么多钱的,真正的符合价值规律的一直就没涨。
过去一段时间这个钱就不按价值规律运用,连美国资本市场也不按价值规律了,现在一切回归正常了,疯狂和幻想结束了,真正的财富大分配开始了。
目前是连小荷才露尖尖角也不是,巨量资金陆续要来。
这两天赛道崩塌,赛道崩塌是流动性缺乏,流动性挤兑开始了,所以他现在就是说只要能变现,他也卖,这个过程中也会伤及无辜。有些金融股也被崩塌过程中伤害了,但是你也看到确实金融股很强劲,即使伤害也是小幅的被伤害。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赛道崩塌过程中的低估股票的被误伤就相当于赔法场,他反而提供了最佳介入时机。
陪法场不是要杀掉银行,是要杀掉赛道,吓唬一下银行,你不要为他吓唬,赶快低吸。最后我想做一个基于合理性的逻辑,以及我的投资经历所做出的一个判断和预测。
投资的规律性,投资本来就是这样,你发现并坚持一个正确认知。之后,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绝对的自信将冷板凳坐成热板凳。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做冷板凳,我上来就要做热板凳,你就是一个地道的外行,你根本不懂投资。
投资就是说找到一个正确的认知,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正确认知不兑现,你以绝对的自信,将冷板凳坐成热板凳。事实是什么呢?六七年前我一直在做冷板凳,在茅台上坐着,做了三四年以后,做成全世界最热的热板凳。现在银行我也坐了几年。接下来冷板凳就规律性的变成热板凳。说到这儿,我给大家再分享一个平安保险委托理财部的数据,平安保险委托理财是要每年把几千亿的资金在全世界委托一些资产管理人来管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统计了全世界所有能跑赢指数的基金经理的净值数据特征,统计的结果发现那些全世界能跑赢指数的基金经理的规律,跟否极泰的完全一样,不是均衡兑现的,他的所有全球范围由平安保险委托理财部做的大数据统计。全球资产管理界能长期跑赢指数的那些基金经理的特征是:他们看好自己看好的股票买入之后很奇怪,就是不涨。那么在不涨的情况下,这些能跑赢指数的基金经理死不动摇,一年不涨不动摇,两年不涨不动摇,往往是三年左右,忽然市场风头转向,他一年挣出几年的钱,这是全球的特征。
投资的本质课题是你首先是正确的,但是你正确的认知不一定马上,而且必定不是马上体现在股价中,于是你必须以绝对自信在冷板凳上坐着,直到把冷板凳坐成热板凳,从冷坐到热,淘汰了绝大部分投资人和资产管理人。这个能力实在是太难了。这也就是我说的投资表面上是认知博弈,实际上是人性博弈。认知就是你看好那个板块真的是值得看好,你这个前提必须具备。你看好银行,结果银行破产了,你就是死定了。除了正确认知以外,更重要,你要绝对自信的坚持正确认知,一年不兑现坚持,两年不兑现坚持。到三年不兑现还要坚持,最后他只要是正确的,一定兑现。
现在我看好这个板块就很类似于2016年的茅台,2016年的白酒。到了兑现期了。所以还是这句话。
我可能要再放卫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