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雪中访龙王庙道长问道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6-03-15

春节期间突然有寒潮南下,雪花飞舞,北风大作,路上几乎空无一人,风雪激起我再访龙王庙的兴趣。大年初二我曾首次拜访龙王庙道长,与道长深谈两个小时,道长精通宗教文化和传统哲学,回味道长的言语我总想再与之讨论,此时风雪大作,四下无人,道长应该有时间。在无人的风雪天,与道长讨论问题是很难得的享受,于是我再次前往龙王庙拜访道长。

在道长讲道的房间道童告诉我:“道长在休息,大约半个小时后三点钟会来讲道。”于是,我在龙王庙内的长凳上坐等道长,该龙王庙是标准的四合院,非常清静,包含了特有的宗教氛围,院中松树迎风起舞,此时天空雪花飞舞,意境非凡,身在其中我感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安宁。稍许道长准时出现,稍作寒暄后,我与道长有问有答,展开交流,交流历时两个多小时,讨论结束后我对所谈内容进行记录,形成以下内容:

果真是环境恶劣吗?

道长对我说:“我看到的贪官在回顾自己贪污腐败的历程时,无一例外地说自己当官以前,一心想为民服务作好官,之所以堕落为贪官是因为官场环境恶劣,自己如果不同流就会被淘汰。”

我说道:“确实如此,看上去这些贪官都很后悔,常痛哭流涕.”

道长:”贪官的此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如果那些贪官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有坚定的原则,能无时无刻坚守这些原则,当官场环境已经恶劣到无法为人民服务时,那么他会挂冠而去退出官场,以其它方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如果以这种方式退出,他就不会身陷囹圄,坚持原则和大道时,道就会保护他。坚守不变的道不同流合污,就不会走向犯罪的路,走到犯罪的地步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坚定的道德信仰。他们随环境起舞,把无条件随环境变化作为行为准则,而不是在自己内心深处建立起一种永恒的原则,并无时无刻依存这种原则,一旦环境使得这种原则无法执行就果断脱离环境。那些贪官随环境同流合污,只因为他当官的目的不是为人民服务,是因为他们把追求名利作为目标,把自己的名利看的高于一切,一切促进名利的就追求,不能促进名利的就放弃,当官场普遍腐败时,不能挂冠而去。一句话,那些贪官内心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道德追求,他根本就没有服务天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最高行为原则,他根本就没有无私忘我的境界,而且在被告席上还试图狡辩。”

望着窗外随风飘落的雪花,我回想08年中国股市6000点、15年5000点时估值完全泡沫化了,很多投资人在4000点已经意识到泡沫和风险,但是面对眼前真实的快速“财富增长”大部分人被环境迷惑,完全忘了原则和风险,把估值原理价值规律忘的干干净净,认为恒久不变的原则消失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且会变出无法想象到的极端情况,出现脱离常规的极端状态是环境变化的特征。身处于无常变化的环境中,应该如同道长所说的,要对永恒的道理规则保有绝对信任,无论环境多么失常,多么背离常规,都要知道这个世界所以能存在上百亿年,我们脚下的大地不会突然塌陷,呼吸的空气不会瞬间消失,是因为自然的法则和道理决定的。事情的变化是由永恒的法则支配,法则支配下的变化稳定性是基础,极端状态虽然可以存在,但不会长久,极端状态无法突破规律和规则的约束。坚信永恒的规律和道理根本决定未来方向,极端的局面就不会伤害你,不会受环境的摆布,从来没有长期突破永恒规则的情况,极端情况一定是短期的,这一次不一样的想法从来都是错的。

求之得与不求之得

道长:“如果一个人比如一个歌唱演员,他时时刻刻所想的是我通过唱歌要成名、要得利,要成为最好的、最挣钱、最有名的歌唱家,那么他一定不会成为歌唱家。对于唱歌者最重要的是把歌唱好,如果一心一意钻研唱歌,日积月累名与利是自然结果,脑子里不可以有通过唱歌获利、得名声的想法。凡是不把如何唱好歌作为行为原则,不一心一意研究唱歌之道,而是天天想如何通过唱歌获得名利的人一定唱不好歌。如果一个修鞋的,他追求修鞋之道,最终修鞋水平无人能比,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修鞋者,相应的利益自然属于他。修鞋者是专注并持之以恒的追求修鞋之道,并且长期钻研后,掌握了修鞋之道才成为最好的修鞋匠,获得属于他的利益。可以这样,讲我们每个人在具体的工作、生活里,应该追求的是生活之道和工作之道,检查自己的行为和工作是否符合道。”

屋外寒风掠过,雪花随之飞舞,庙顶的铜钟传来清脆的响声,道长的话语让我不由的想到:“作为投资人,唯一的工作是要检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否符合投资之道,而不应该每天计算能挣多少钱,如何能成为巴菲特而劳神费心。重要的是让自己从具体的利益目标上脱离出来,专注于投资之道,一心一意、一丝不苟、日积月累专注于人生大道,专注于投资之道,历经岁月的打磨掌握了投资之道,理解了人生大道,自然会有好结果,顺道、求道、悟道是投资人本应该的追求和工作,不能不在根本上用功,天天凭空追求结果。不去追求、顺应导致结果的大道,只想要结果是不能如愿的!

道长端起书桌上的清茶,接着说:“一个吃包子的人,吃到第六个包子饱了,所以就后悔白吃了前五个,这是只重结果不重产生结果的道的表现。吃饱是连续进餐后的结果,连续进餐是吃饱的根源,虽然是第六个包子让人感受到了吃饱,但绝不是第六个包子让你饱的,连续吃下前五个包子的重要性绝不能抹杀,现实中人们只承认第六个包子是重要的,否定前五个包子的价值。一切结果都是连续积累后实现的,哪有无缘无故的好结果!不要单刀直入求结果,要持之以恒在根本上下功夫,这个过程是不能取消的,这个过程就是求道、悟道、得道的过程,道包含在艰苦的过程中,有正确方法又历经艰苦后,你就会得道,好的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物状则老的原因  

伴随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的交流,我对道长说:“我对您的渊博知识和对传统哲学深刻的理解所折服,我觉得您的学识和修养甚至超过了一些杰出人士。为什么您长期安于偏辟的龙王庙呢?”

道长一边品着漂浮着菊花的清茶,一边用手指着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说:“这台电脑里存储着几千本宗教、哲学书,我已经看了多年了,但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完其中的三分之一,我的修养学识哪里是什么超过别人,而是根本不足,我还是个小嫩芽、还在成长,物壮则老,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受身边人的吹捧,认为自己已经得道,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形成物壮而老的局面。因此,永远不要自以为达到最高程度,要认识到自己始终处于不足,处于弱小无知的状态,如此才能够逐渐成长。为什么物壮则老?因为任何事情都有潜态和显态,你强壮了表现出了高人一等的时候,这意味着你的潜在能力都充分表现出来了,藏在你内部没有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已经没有了,你就没有进步的资本了。当一辆汽车或者一架飞机,高速行进几百公里,上千公里,从显态上看跨越漫长里程,表现出了强大行进能力和优势。但此时从潜态上看,推动其跨越山川的根本动力已经耗得差不多了,油箱里的油已经没有多少了,推动其高速运行的动力没有了,从而表现出更高速运行的潜在依据已经没有了,这就是物壮则老的原因。壮强只是显态和表相,强壮是潜在的强壮依据和潜能的表现,当强壮表现出来时支撑强壮的潜能已经消耗了,甚至耗尽了,从而事物就会趋于衰老。道家重视弱小,并不是主张人们心甘于弱小,而是主张人一定要不断的强化潜在的资源、力量和能力,不要不顾潜在积累,过分表现。不断的日积月累的潜在资源才能持续强壮下去,只消耗原有的潜能,没有持续的积累和潜能的注入你就衰老了,因此物壮则老也是有前提的,不补充扩张潜能的强壮就会老去,而不断的补充潜能增加强壮的资源强壮就会持续下去。但即使不断补充潜在资源,也经不起过分强壮和过分表现!”

屋外的柳枝还在随风起舞,雪花依旧四处飘落,屋内的道长还是那么平和亲切!我则陷入了越来越深的高强度思考!

人类主要宗教之异同

恰在此时有信徒前来上香,道童把信徒引入,信徒点香敬拜,道长的徒弟敲击一个发出悠扬声音的法器,在庄严中完成上香,道长抱拳相送,信徒离去。

道长:“我八岁开始学习有关宗教学习的,学过佛教、基督教、道教,最后归于道教,由于历经了漫长的求索过程,出入世界主要宗教,因此对世界主要宗教进行了比较。世界主要宗教中,教民最高存在的关系可以分为几类:基督教的最高存在是上帝,上帝与教徒的关系是完全的主仆关系,信众绝对的百分之百的作为上帝的仆人而存在。这种主仆关系中人永远达不到上帝的程度,人与上帝是永远不能同一的,主人永远是主人,仆人永远不能和主人一样,在伊斯兰教中真主和信徒也是主仆关系。佛教有一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作为佛教的最高存在与信众的关系是同学关系,任何人哪怕是杀人者只要改过都可以成佛,佛教中佛与教徒不是主仆关系,是非常平等的同学关系。道教里也是这种关系,道教的最高存在是道,人人都可以顺道、认识道,道是公平的,而且道是非常低下的,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最具有道性的是水,因为水处于最低下的状态,它也没有什么棱角,顺道就可以成功,逆道就会失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道并不是人的主人,佛教、道教中的最高存在与教徒是平等的同学同修关系。佛教、道教中都有神仙,这些神仙都是不同时代掌握教义比较好的普通人,比如说八仙都是普通人,因为这些人对道理解的比较深,所以被后人称为得道高人,这些人相当于是三好学生!”

道长喝了口茶,接着说:“世界主要宗教中,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有一个共同性,强调宇宙是有一个主宰的,差异在于伊斯兰教、基督教强调这个主宰是一个有人格的神,而道教则强调宇宙的主宰不是神而是自然而然的规则和道,道教不承认有一个有意志的神。相比于此三家佛教则完全没有主宰,纯粹的强调每个信徒的内心自觉就可以成佛。内心的觉悟是成佛的根本,至于什么是觉悟怎么样就算觉悟就有多种解释,所以佛教的宗派特别多,在实现觉悟的方法上有多种多样,在什么是觉悟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以至于佛教中有十万法门的说法,十万法门十万种成佛的方法。把宗教的最高存在与人的关系定义为主仆关系,让信众像仆人一样服从主人的模式压制了人,而把宗教最高存在与信众的关系定义为同学关系,更尊重人更看重人,更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接近傍晚,雪已经逐渐停了下来,我与道长告辞。在回来的路上我回味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深切的感受到道长的学识和修养非一般人能比。我们所讨论的话题,虽然是以宗教为主的,但绝大部分讨论最后又归到了哲学。就我个人的感受,道长的哲学修养应该超过绝大部分哲学工作者,对很多重要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已经能够信手拈来,并且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比学者还学者的道长。他隐居于一座小庙里,他给这座小庙带来了思想的光芒,带来了文化,现实中的很多哲学教授,专业的哲学工作者很难说超过这位道长。给我第二个深刻感受是道长偏安隐居于小庙,但绝无消极遁世的想法,他所追求所研究的课题是普度众生、服务社会,是给大众提供一种精神升化的路径。道长讨论的各个话题都回到了服务大众、服务社会、造福大众造服社会,他完全没有脱离社会只求自我逍遥的观念,他是一个积极的服务社会的进取人士。他在两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他在学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层次,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学术水平,完全是安心于小庙不断求索,独立专研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专研的目的不是逃避社会,而是服务社会,道长完全是一个社会公益人员,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我渴望再次见到道长!并遥祝道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