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认识格雷厄姆:研究公司不是投资的目的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0-01-05

在一浪高于一浪学习 巴菲特的过程中,凌通认为,似乎忽略了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我们并不是说在巴菲特身上不能获得 价值投资的有用信息和原则,而是说,在 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法则上,真正的源泉是在格雷厄姆那里,巴菲特体现的是其对价值投资原理高超的运用水平。凌通认为从原理法则、逻辑道理上,格雷厄姆才是源泉。从格雷厄姆入手,我们能学到的是最正确的基础原理;在巴菲特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对原理最成功有效的应用。
       在中国价值投资大军中,一方面忽略了格雷厄姆,另一方面,对巴菲特的学习也因种种原因,出现了断章取义、盲人摸象的情况。最典型的是,价值投资就等于 长期持股,长期持股等于无条件买入好 公司,价值投资只是研究企业。凌通作为价值投资大军中的普通学生,曾经也经历过这样的错误认识阶段,现在,我们已经 改变自己的观念,这些观念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它们与格雷厄姆的原理截然相悖。价值投资只是研究企业,这在格雷厄姆一生的学说中,没有出现这样的观念。格雷厄姆从来没单独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思考投资。他曾经说过:“证券分析的目的并非确定一只 股票的内在价值究竟是多少,而是要搞清楚,其内在价值与公司的价格相比较,是否足够为 投资者提供可靠的 风险保障,或者公司的内在价值足以证明,投资这股票享有的 安全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回报。”在这段话中,格雷厄姆否定了证券分析仅仅把握企业内在价值是多少。在真正的价值投资奠基人那里,分析企业的目的只是中间过渡,终极目是要确定和搞清楚这个股票目前的内在价值与股价比较有无确定的安全保障。格雷厄姆在这里把分析企业基本面的目的,定位在判断企业内在价值与目前企业的股价之间是否有一个明显大于量,从而使得以现在价格买入有安全保障。我们中国的价值投资 理念仅仅停止在知道现在内在价值是多少,没强调知道内在价值多少的目的是为了判断与当前股价相比较,是否大于现在的股价。这一个小小的差别使得我们与价值投资的灵魂和精髓擦肩而过。
       凌通认为一切强调只单方面研究企业基本面的想法、主张都是错误的,都是与基本价值投资原来所不相干的。在研究企业,判断企业价值,估计内在价值这项工作完成之后,停止于这项工作之前,百分百不是价值投资,必须在向前迈一小步,把现价和当前内在价值作个减法处理,找到安全折让空间,在确保这个折让空间存在之时,才买入,那才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全部精华和灵魂。
       很多投资人会有个疑惑:难道买 成长类公司,一个好企业,也需要 安全边际吗?毕竟这个企业的是成长的,内在价值是一年比一年递增的。在格雷厄姆那个年代, 市场并未触及成长投资这个问题,但成长投资的出现丝毫没有动摇他关于“价值投资就的全部就是安全边际”的这个论断。试想下,如果一个企业是成长的,内在价值每年都增长,确信这种必然的情况后,我们就可以不问价格了吗?我们就不关注那个多余量了吗?如果一个企业有足够的成长性,我们不再关注价格了,那么单靠企业成长能够获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在6000点买入任何一个高成长股,3-5年都很难获利。所以,成长股的大量出现也无法推翻格雷厄姆的观点:价值投资一方面要确定企业价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寻找内在价值和股价之间的差作为安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