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在公司研究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8-11-19

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出公司研究重要的是判断能力,而不是掌握丰富和大量的材料,文中特别提出了判断力、洞察力是关键的能力,拥有大量的材料不如有极强的判断力,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实际上关于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股票,这个对于价值投资是非常重要,以下是凌通对该问题的思考:
      实际对于一个公司的研究,本质上是认识一个公司,在历史上认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讲究推理和演义的唯理论,这种方法论强调的是认识的一个根本的道理,然后依赖这个道理来推理其它具体事务的情况,最典型的唯理论是西方的几何学,通过建立几个公理然后不断地推导出新事务的情况,在中国唯理论更加广泛,老子所说的认识总的道理,然后自然会知道具体事务的道理,就是唯理论的代表。中国历史上的“秀才不出门,就知天下事”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两句话都是反映通过认识一个总规律,来把握具体的事情。另一种认识论的方法就是实证派,这种方法的特征就是任何一个结论都必须要经过一个实验证明,处处强调接触实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现代物理学,通过接触实际来抽象出具体的结论,以实际看到和接触到的情况做为知识和结论的来源,以上两种认识方法,古今中外普遍存在,各有所长。
      对一个公司的把握,主要的方法手段也不外乎是理论分析和是实证调研,理论分析为基础,实地调研可以作为理论分析的补充和印证,缺少了理论分析的实地调研,就陷入了杂乱之中,凌通认为在公司研究中理论分析更重要。
      一个公司在,产、供、销、人、财、物各个环节都有规律,公司的未来发展变化固然不是完全确定的,但是公司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在产、供、销、财、物各环节规律支配的。企业成长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你研究一个公司,不了解行业的规律,不了解公司经营的特征,你不可能认识这个公司,而通过对这个公司的基本经营规律的理解学习和把握,你大概可以知晓公司的未来状况,所以公司分析过程中,掌握商业规律,掌握经营规律,掌握竞争规律,掌握企业发展之道是一个必须的前提,没有这些基础的知识,就没有办法认识这个公司,有了这些基本规律,你就可以通过分析推理预判企业的未来,否则你根本无从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
      但是这样一种分析方法,它的缺点在于忽略企业的特殊性,任何一种理论和道理都是一种高度抽象后的简化,越是基础的道理和规律越不包含具体的特殊情况,企业是一个活灵活现具体的与众不同的经营单位,每一个企业在产、供、销、人、财、物都有它特殊的优势和劣势,这种特殊的优势和劣势不可能通过理论分析完全掌握到,只有和这个公司进行深入的接触,你才能够具体的了解到这个公司在各个经营环节的优劣势,而这种优劣势与基本理论分析相结合,所形成的综合认识,才是一种接近完整的研究结果。一个投资如果不进行理论分析,实际他根本无从认识这个公司,但做完这个分析之后,不进行实地调查,则不能形成对这个公司更加全面的判断,理论分析相当于是一个人的骨架,而实地调研所获得的信息,是在这个骨架之外的皮肤和表情。实际调研的更进一步的价值还在于,它可以避免主观想象以及陷入闭门造车的局面,在现实研究过程中,很多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和困难并不能直接通过理论推理本身解决,这些困难却可以方便地由实地调查研究来突破。如果你不进行实地调研,就会陷入主观臆测之中,这样结论是不会正确的,通过理论调研,可以让理论推理变得更实际、更完整、更具体。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句话,公司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分析为基础,实地调研为补充。
      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地调研,其共同的主体都是投资者这个人,人有知识、技能的差异,长期以来很多观点认为,做为投资人判断力的素养是一种后天不可获取的天赋。凌通认为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任何一个人如果从理论上搞清了一个行业的经营规律,同时他又与这个行业和公司有着广泛和深刻的接触,那么他一定能得出对这个公司和行业产生的正确判断,如果即不了解这个公司的经营规律,也没有做过实地调研,那么不可能对这个公司得出正确的结论。巴菲特那样的大师,从来没有对软件行业产生正确的认识,所以他从来不投资软件行业。认识能力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能力,任何一个常人只要你深入了解,充分接触,都能产生出这种能力,人人都有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