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与人争获利如捡钱(四)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9-07-23
上接:不与人争获利如捡钱(三)
不争而胜是各行各业的普遍规则
其实在社会,经济,军事实践中,大量的真实事实证明,争者最先失败,不争者是最后的盈家,三国演义最后的大结局强烈证明这一点,三个势力集团打斗了接近上百年,最后各家的命运揭示了一个道理,争者最先灭亡,争者最先失败,不争者是最后的盈家。三国中,最早失败的是蜀国,蜀国在三个利益集团中进取心和斗争欲望最强,发起的战争次数最多的。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六出祁山,发动统一中原的战争,这六次进军中原,过程有胜有败,有时候蜀国得一点利,有时候蜀国面临一些失败,最终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没有任何战略成果。这六次战争一方面没有实现战争目的,另一方面耗死了诸葛亮,同时把蜀国的国力,人力,资源充分的消耗。诸葛亮的死直接原因是多次讨战争劳心耗力造成。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本质是要通过战争来实现统一,最后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是当时经济,军事实力最弱的一方,然而,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再次上演了九伐中原的以争求胜得错误。九伐中原与六出祁山没有差别,未能实现战略目的,最后蜀国在争讨中原的过程中,直接耗损了蜀国的经济、军力资源和人心,人民不能承受了,九次讨伐中原后蜀国已经完全不堪一击。九讨伐中原后,第二年魏国发兵攻打蜀国,蜀国随即灭亡。如果没有蜀国九伐中原对战争资源,对民心民力的消耗,魏国不可能那么快速,那么直截了当的把一个三国之一的蜀国快速击败。蜀国的灭亡,是灭在自己手里,是自己连续争战,诸葛亮六出岐山,姜维九伐中原,几十年加起来共十五次战争。哪个军势利益集团,哪个国家能承受住这样的战争频繁度。持续到这样的力度战争,哪个国家能不灭亡,蜀国亡在自己手里,亡在他靠争胜,靠争斗来取胜的理念和行为上,从这个意义上讲,诸葛亮在整个军事指导战略上是有缺失的,这个缺失的核心是以争求胜,把争做为取得胜利的手段,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反观魏国,魏国当时的经济水平,人口,经济实力是三国中最强大的,然而在诸葛亮六出岐山和姜维九伐中原的过程中魏国持续防守,主帅司马懿坚决在自己并没有明显劣式的情况下采取防御战略,采取不打战略,采取拖的战略,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最后的这一战略让蜀国的十五次北伐未能得手,为魏国消灭蜀国创造的战略条件和战略基础。
魏国坚持不争战略,让对方自己消耗,自己把自己陷入困境,让对方自我走向失败,这个战略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在姜维第九次伐中原的次年,魏国大将军司马诏决定讨伐蜀国,在这次战略会议上,司马诏说到:“我们多年没有启动任何战争,我们修养身心,养精蓄翠,现在条件成熟了,蜀国已经完全是空架子,蜀国政治腐败,将帅不和、民心不稳,所以现在魏国发兵只是打扫战场,蜀国必败”这个司马诏也是大战略家,出兵蜀国这么大的事情,他已经明确的知晓战争已经在他手中。在这一点上司马诏完全是应用了孙子兵法的易胜原则,打击处于失败状态的蜀国,胜利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胜利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是魏国长期修养身心,虽然本国强大,但是不轻意发起战争,养精蓄瑞,等待蜀国彻底露出败相,资源已经耗空,人心不稳,将率不和,政治腐败,于是这个时候司马诏挥师攻打,在司马诏派兵攻打蜀国的时候,他完全知道自己要胜利。
历史事实,强烈的证明了不争求易胜,等敌人出现了必败的局面之后,自己轻松的去收拾战场,轻松加愉快取得胜利,以不争之胜是最高境界的胜利。这个不争求易胜本小利大,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像诸葛亮的六出岐山,姜维的九伐中原,胜利也是一种惨烈的胜利,是本大利小,况且他还胜不了,历史事实已经强烈的揭示出不争才真正能得胜,不争所得到的胜利才是本小利大的胜利,以争为手段,并且常常大部分不能胜利。偶然胜利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后的惨胜。在魏和蜀的战争中,蜀国主动发起的战争占95%以上,而魏国却长期在实力强大的情况下,坚持防御战略,蜀国十五次伐中原没有一次成功,魏国在连续多年休战之后,第一次伐蜀就完胜。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怀疑呢,怎么样获得胜利不是很明显的吗!争,争得蜀国失败,不争,使得魏国自然而然就胜利了。魏国的胜利不是靠士兵的血拼,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形势使得魏国已经处于必胜的状态了,做为敌人的蜀国已经处于必然的失败,已经处于不能不失败的状态了。在这种情况下,魏国与蜀国之间的战争,就像一个大人和婴儿之间的战争,结果不言自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