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管理层和进入壁垒不是成长最本质条件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7-10-10
成长股之所以能长期持续成长的本质原因是:
首先,其长期需求特征无限增长,这一特征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养分和动力。
其次,成长股还必须满足供给长期集中在少数公司手里,这一条件确保了需求所提供的成长养分和动力能够被少数的公司所吸收,从而培育出大的公司,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大部分成长的动力和养分被为数众多的小公司分散,就不会产生出大型公司来。
最后,长期成长公司的产品特征和生产工艺特征,一定要简单,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难度,从而确保稳定的成长。过于复杂的产品特征和生产工艺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难度,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技术和工艺变革跟不上而落伍。
以上三个成长条件共同构成了成长股产生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成长股产生的规律性条件。我们相信很多成功的长期投资人都是认识到了这些规律,并且利用这些规律来选择成长股。但长期以来并没有人系统全面的把这个规律总结出来,深入的论述。我们所做的分析和阐述也许是对成长本质性规律所做的较为全面深刻的阐述之一。过去有很多投资人把强有力的管理层和充足的行业进入壁垒做为成长股出现的重要条件,这个认识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认识实际上并不是最本质最深刻的看法,事实上强有力的管理者所能实现的经营效果是击败竞争者,使自己的公司尽量多的占领市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行业的需求特征是一种客观的企业外部环境,行业的需求特征企业经营者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常说企业要开发市场,创造需求,好象需求是企业新产品创造出来的,实际不是,企业的新产品只是把市场中的潜在需求变成了现实需求,需求是外部提供给企业成长的条件,企业改变不了需求,企业只能发现需求、满足需求、顺应需求,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就象气候对于生物一样,企业不能决定需求,只能顺应需求。但是供给特征企业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企业的经营实质就是尽最大力量占领市场,占领市场的本质就是和同行企业抢夺市场,打垮同行企业,把供给由自己垄断或者相对垄断,由自己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使自己尽可能多的吸收市场需求提供的成长养分。尽量占领市场,击垮对手的过程依赖于管理层,而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实现供给集中。就本质来说优秀管理者的价值和作用在于击垮对手,让供给集中到自己手里。使市场需求的营养和动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显然管理层优秀的本质作用就是达成供给集中的效果。
但是当企业历史性完成了供给集中之后,就不是必须有特别优秀的管理层,很多优秀的成长股恰恰不特别需要特别好的管理层。因为它们已经历史性完成了供给集中,市场供给结构已经完全不可能被改变了,没有好的管理层并不影响企业的成长。比如,贵州茅台就是这样的公司。由于贵州茅台在高档白酒领域不可憾动的历史地位和品牌价值,使得茅台酒的管理层的某些失误和不足不会影响企业的成长。类似的公司还有象盐湖钾肥这样的资源类公司,资源类公司的供需结构往往是自然形成的,稀缺资源类企业的成长几乎完全不依赖管理层。对于这类公司,管理层优秀和不优秀对企业的成长几乎没有影响。所以巴菲特曾经专门说过,好的成长股恰恰是能够容忍管理者平庸的公司。
关于进入壁垒,很多投资人包括巴菲特都特别重视这个条件,事实上企业的进入壁垒其本质作用就是保护企业的长期供给特征稳定,保证企业是市场上少数的供给者。所谓的壁垒从客观上就是减少竞争者的数量,达成供给集中的效果,进入壁垒的本质作用仍然是保护供给集中。所以把强势的管理层和进入壁垒高做为成长的条件是对的,但它们并不是成长的最本质的理由,它们只是实现供给集中的手段和条件。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强大的需求作为前提条件,单一的高壁垒也不能带来成长。比如,核材料生产的壁垒就很高,但核材料的需求并不旺盛。
以下是一位博友就凌通新书《你也可以成为巴菲特》中关于成长股出现的条件的一个提问:
我在您作品《你也可以成为巴菲特》的第六章中看到,开始有一段是这样介绍的:“虽然本章大部分内容是介绍个体公司,但是本章真正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公司的介绍来揭示长期成长投资的最基础、最本质的规律性问题,长期成长股为什么能够长期成长。那就是长期成长股的共同属性是:‘任何长期成长股都必须符合长期市场需求永远地无止境,供给却长期稀缺。’这是最基础最本质的规律性原则,不同的长期成长股,虽然它们的产品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特征不同,得是它们的产品的长期需求特征必定是具有永远地、无止境的特点,它们的供给长期特征一定是供给稀缺的”
它们的供给长期特征一定是供给稀缺的“特别这一句。难道所有长期成长股就一定要是供给稀缺吗?比如美国当年的可口可乐、耐克、吉列剃刀、花旗银行等,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属于消费品类,市场需求无疑是巨大,但它们都是供给稀缺吗?本以为不但不稀缺,反而会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竞争对手多如牛毛,竞争达至白热化,但这些公司都成为了无容置疑的长期大牛股.凌通觉得我的理解有问题吗?
对于这个问题,凌通觉得很好,我们认为供给集中、供给稀缺是成长股出现不可动摇的基础性条件,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供给集中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天然的供给稀缺和集中,比如:首都机场、盐湖钾肥等公司这些公司因为它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特征决定了它天然就是集中的,这种集中不需要企业管理层投入精力来实现,这种供给集中的公司也是不依赖于管理层的。
第二种情况就是这位博友提到的几家公司,它们先天的供给特性并不是集中的,不仅不集中还有供给过剩的先天特征,然而这几家企业通过强有力的管理和管理层靠自己的经营努力,将供给过剩的供给特征改造为由自己集中供给,从而一统江湖,它们把天生不具有集中供给的特征通过竞争击垮对手,收编对手,最后由自己几乎独站供给,这样的供给集中的情况是人为努力的结果,在达成供给集中时特别依赖管理层,当达成之后对管理层的依赖明显地下降。这种情况是一种最普遍的成长出现的模式,很多价值投资人士都认为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成长往往都是这种类型的成长。象国美、苏宁、都是这样的,过去每个城市都有若干家销售商场,但现在随着苏宁和国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小销售商被挤垮,市场日益形成由苏宁和国美垄断的格局。
以下这段话是美国有影响的价值投资书籍《一号法则》中的一段话:“我拥有一棵树,魔术般地生长出一罐罐可乐饮料,味道与真的可口可乐一样。我能够采撷送到商店,廉价出售,与可口可乐公司竞争吗?不能。店主的冷库只有那么大空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经占用了每一寸空间,因为顾客到店里来就是要购买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顾客们之所以前来购买这些品牌的产品,是因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整天在电视上做广告。这些广告并不让店主花一分钱。此外,公司还激励一些商人,促使其要么摆满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要么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店主干吗要对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的摆放空间有丝毫的放弃,让我那名不见经传的可乐饮料取而代之呢?回答是:不会,而且寸步不让。”
这段话强有力地揭示了虽然很多产品进入很容易,但是在这个行业里那些强有力的优势企业通过它们自己的经营措施使得别的企业没有办法生存,消费者只愿意接受强势企业的产品,从而实现了供给集中。
第三种情况是供给并没有完成集中,的确正处于供给过剩的状况中,但是通过分析,你发现一两只股票具有一统江湖的素质和能力条件,那么这样的公司回报可能更大,因为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某个产业一开始总是供给很多,甚至过度供给,但最终会通过竞争实现由几家公司供给的局面,在这种规律性背景下,对于处于自由竞争的行业,选择将来能成为龙头的公司,投资回报将会非常高的,当然有的行业最终形不成集中供给,比如早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