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宝珍:现象不是基本面,要立足估值和规律理解现象
文章来源:凌通盛泰发布时间:2019-02-22
读了但斌先生的一个微博帖(见下图)看后有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是:现象不是基本面,要立足估值和规律理解现象。但斌先生这篇小文章中所列举的一些现象,这些都不是基本面,中美在贸易冲突以及冲突的解决是一个现象,并不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把中美贸易谈判归为基本面,太小看中国经济的体量了,中美贸易一共才五六千亿,如果全部归零,实际测算的结果对GDP产生不到1%的负增长,而这1%的负增长最终也会经过政府的对冲得到补偿。基本面就是最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东西不轻易改变,现象不是基本面,现象就像小孩的脸频繁变化,变化的现象不计其数,今天是贸易战,明天又是其他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归为基本面,你会发现面临数以万计数各种现象根本理不出个头绪。你不能说08年平安在欧洲巨亏200多亿人民币,是基本面恶化了,那200多亿的亏损作为一个现象跟基本面没有什么关系。平安的基本面是他的竞争优势,它的客户服务能力,它的内部管理能力以及品牌这些深层次的基本要素,在巨亏发生时基本面要素没有发生任何不利变化。那200亿的巨亏只是现象,没有必要惊慌失措,但是市场中大量的是非理性的,就事论事的表面看问题的研究机构和投资机构,他们错误的把不是基本面的理解为基本面疯狂杀跌,最后创造了一个罕见的经典的安全边际。2018年中国整个资本市场,也是这样,实体经济的基本面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一些现象引发的人的认知和情绪的错误和混乱。18年最流行的一个词是焦虑,今天回头看那些引发大家焦虑的事情,那些让大家夺路而逃的事情,哪一件最终像人们所预期的所焦虑的变成了严重的问题了?没有!焦虑只是焦虑本身,恐惧只是恐惧本身。中国股市18年持续的下跌是由情绪和恐惧导致的,不是由基本面导致的,当基本面没有变化,情绪悲观导致的下跌发生时,这就是安全边际,这就是历史投资机会,毕竟非理性的情绪和焦虑诱发了历史最低估值 18年无限焦虑的资金一点一点不焦虑了,去年落荒而逃的卖出者也杀了回来,进入19年对18年的大范围不正常情绪的纠错开始了。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现象背后的,从属于中国经济连续40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的增加,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以及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等等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才是基本面。2018年发生的并不是中国基本面变化,只是经济存在过程中现象层面的表现,基本面没有变化很健康,2018年5月芒格在接受红周刊采访的时候说:目前要买优秀的公司,没有必要跑到美国,中国优秀的公司更廉价。他在公开回答投资人提问的时候说了一句,中国的果实垂得最低。
价值投资过程中估值超过一切,有时候有一些现象看上去好像有一些影响,但是作为价值投资者一定要立足估值理解现象,业绩负增长30%,但是它的估值下跌了50%,这个时候是机会不是风险,要把现象和估值结合在一起,如果估值已经大幅下跌,任何现象变化不值得忧虑,不把现象放在估值的背景下思考和看待,最终就被现象牵着鼻子走,从而必定是一会儿焦虑,一会儿乐观,因为现象太多了,每天都有无数多让你必然焦虑的现象,也有无数多,让你心花怒放的现象,有些现象不值得关注,有些现象必须拉到估值的层面来理解和分析。
现象的变化也不是随机的。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有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真正的基本面决定的主宰。2018年有一些企业经营资源获得遇到困难,这种困难发生时,不需要等到中国管理层采取协助企业的措施,才确认这种不利的现象,不至于恶化引发全面危机。因为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决定了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占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科技创新的百分之八九十的时候,社会管理者不可能不管,如此重要的经济部分遇到实质的困难,他一定会采取反向对冲措施,这个反向对冲当时哪怕没发生,你也可以基于规律准确的预测出来,不需要等到它发生的时候你才感知到它会发生。这是经济规律决定的必然。
总而言之,要用估值来解读现象,用规律来思考现象,要立足于长期,立足于变化来思考现象,不能够就现象论现象,当前私营经济的资源获取方式受到一些不利影响,我们就感到悲观焦虑,当过一段时间政策逆转了,我们就觉得万事大吉,这就完全是就现象看现象,投资分析是预测未来,不是解读发生了的现象。你要在私营经济遇到一些小问题之后,预测以后会怎么样?这个预测的工具就是经济发展变化的常识性规律,我们要立足于常识性规律,提前预判未来。
2018年所出现的焦虑、所出现的恐慌以及由焦虑和恐慌引发的股价下跌,由股价下跌造成的历史性低估值。深层次原因就是市场主体不能够真正立足深层次的基本面,立足于规律,超越现象,作出一种符合规律的中长期理性客观判断造成的根本。不是什么基本面实质上发生了变化,而是现象干扰了人的情绪,人被现象所俘获了。情绪恐慌焦虑,纷纷非理性卖出并引发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