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董宝珍电台(376):从代差理论看中国崛起的持续性和股市巨大机会(上集)

文章来源:凌通盛泰发布时间:2019-08-07

欢迎收听董宝珍电台本期节目:【董宝珍电台(376):从代差理论看中国崛起的持续性和股市巨大机会(上集)】点击左边标题链接即可收听。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和蜻蜓FM收听节目

  7月底,中美代表在上海谈判很快就结束。美方代表团返美后,特朗普在推特上再次发表对剩余3100项输美产品征税,于是全球股市大动荡,中国股市也再一次出现了不应有的非理性下跌。各方面能感受到再一次出现了恐慌情绪大流行。人们发现中美贸易谈判不象是双方想解决彼此之间所存在的严重分歧,寻求未来美好的共同的发展,谈判日益变成了一种缓解实质正面冲突的一个技术性的工具,越来越清晰地反映出中美冲突主流化了。于是,国内的一些观念认为,当中美最终没有办法回避冲突,没有办法回避遏制与反遏制的情况下,在美国对中国采取非法的遏制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重大不确定性,甚至有一些流行的不正确的观点,认为在中美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发展势头都会可能出现不确定。对于这样一种恐慌情绪裹挟之下,资本市场当然好不了,但是我将用逻辑和基本事实论证,这些观点均是肤浅的,毫无思维水平、思维深度,与客观事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以下是我的论述

有个动态图展现了过去20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GDP排名数据,数据非常有意思,在1890年前,全球GDP总量第一和第二的国家是中国、印度。1890年之后,中国GDP总量被美国所超越,从此以后发生了一个连续七八十年的变化,那就是中国和印度这对难兄难弟走出了同步衰退的特点,持续的一路的下跌。而在中印的GDP总量持续衰退的时候,西方国家美、英、法、德乃至日、意都快速的超过了中印。中印的GDP排名持续下跌到80年初期,出现了一个战略拐点,再次出现一个中印携手复苏。1980年之后,中国和印度的GDP排名再一次神奇地出现同涨同跌,到了现在,中国和印度又回到GDP总量排在前面了,我说的GDP总量是联合国的按人均购买力计算的,按联合国的人均购买力推算出来的GDP总量,中国和印度现在又回到了100年前所处的位置全球第一和全球第二。过去150年中国和印度的GDP在全球的排名变化趋势百分之百相同,完全同涨同跌。变化大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90年之前中印执全球之牛耳,排在第一、二。

第二部分1890年到1980年前,中国和印度一路衰退,西方包括日本一路崛起。

第三步峰到1980年之后,中国印度再一次发出一个战略性拐点和战略性超越,又回到了GDP总量的第一第二。

我拿到这个数据以后做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下面这样一个结论:

人类GDP的排名决定于两个变量,一人口;另一个变量是人均GDP产量,一个国家的GDP总量等于该国的人数,乘以人均GDP的产出能力。国家人口其实是一个自然状态,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均GDP产出量。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全球的生产方式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农业生产方式,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了,从1800年之前的全人类人均GDP产出量大体是一样,大概在400美元/年,一个地球人所产出的GDP1800年之前都是四五百美元,而且全球差不多,因为大家所采取的生产方式是一样的,都是种地的,你在欧洲、亚洲种的产出量一亩地所能带给你的财富就那么多。所以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就发现1800年全球人均GDP就没有什么增长。为什么没有增长?都是种地的,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播种收割,没有技术创新,没有生产方式的创新。我小时候还见过犁,牛拉的犁,牛拉的犁是汉朝发明的二牛拉犁,一直延续到20世纪,所以就没有办法提升人均的GDP产出量。于是按照我们现在提出公司GDP国家的总量等于人数乘以人均产出量,在大家都是农业生产方式之下的GDP总量一定就等于人口数量了。中国、印度人口数量是最多的,所以在1890年前中国印度它的GDP总量由于它的人数一定是第一、第二的。

第二个阶段,1890年之后,美英法德意日等西方国家,他们超越了中国和印度,中国印度一路下跌,这仍旧服从国家GDP总量等于人数乘以人均GDP产出量。在1890年之后,中国印度仍旧停留在农业生产方式之下,然而1800年前后已经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西欧北美发展起来了。换句话说,从1800年之后,西欧北美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是纯农业生产方式变成了蒸汽机,变成了电器,变成了流水线。他们进入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方式之下,它们变成了一种全新的与农业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的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导致工业生产方式下的人均GDP增速大幅超越了农业生产方式的人均GDP增速。

于是按照我所提出的人均GDP乘以一个国家的人口数等于GDP总量,英法德美,包括后来的日本,它的人数还是低于中国的,但是它的生产方式进步了,生产方式进步导致人均GDP产出能力提升,所以它的GDP总量就提升。一个农民在家里种地,一年挣六七千块钱,离开土地进入大城市,在工地打工直接卖体力,他一年也赚几万块钱,这就是生产方式变革,技术方式变革所带来的人均GDP产出的提升,导致总财富量的提升。中印在1890年没有进入工业时代,生产方式仍旧和几千年前一模一样,所以他就不可避免的衰退。1980年之后,中国和印度又出现了齐头并进,一起又再次回到了全球第一和第二的水平。这又是为什么呢?1980年之后,中国和印度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都进行引进西方技术都进行了自主创新,印度变成全球软件的第二大国,中国变成制造业大国。

1980年之后发生在中印两个人口大国的改革开放,使他们的生产方式也历史性地摆脱了农业为主,进入了工业时代。从1980年开始到今天,实际上在中国和印度所发生的是从纯农业生产方式转向工业生产方式,这个过程在中国特别表现为城市化。进入城市以后,实际上是重走了1800年前后出现在英国那样的工业革命。由于印度和中国有后发优势,它不用走弯路,很快用三四十年就超越了,用三四十年快速的完成了西方近200年所走过的工业化的路程,实现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农业生产方式,最终推升中印重回老大和老二。这个还是人均GDP产出量乘以人数等于总量。

1800年工业革命之前大家都是农业生产,所以人数是直接决定GDP总量,接着中间出现了接近100年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西欧北美日本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使得人均GDP飞升,于是它们人数虽多,但人均GDP借助于工业化飞速的发展,所以总量超过了人多的大国。到了1980年之后,中印快速工业化,快速工业化以后,它的人均GDP量提升,再乘以它的人数优势就发展起来了。人均GDP总量=人数×单人创造GDP,完美的解释了这个过程。

这个公式面前我又提出一个代差理论。什么是代差理论?我在一年前发表了一个体量政治学!(董宝珍电台(189):从体量政治学看中美矛盾的长期化链接mp.weixin.qq.com/s/zUgPGkvvg3gb-zAkMdxJdg)这个体量政治学提出当世界上老二的GDP总量达到老大的百分之六七十的时候,老大就会规律性地遏制老二,就会打压老二,客观的体量接近时,老大、老二就和谐不了,老大和老二打起来是一种必然,谁都避免不了,我根据体量政治学在一年前预测,中美对抗是不可逆转的,避免不了!一年过去了,我的预测经受了时间考验,一段时间后的今天我的观点跟事实的一致性日益增强。我用体量政治学已经证明中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今天我提出我的代差理论来论证中美冲突必然发生之后谁赢。我的代差理论证明赢家一定是中国。

现在我来谈我的代差理论,什么是代差呢?人均GDP产出量的差距就是代差。在农业社会中人均四五百美元的GDP产出量与工业化大生产的人均几千上万美元的GDP产出量之间的差异,就是代差。在代差之下,就会出现很多事情,下面我用这个代差理论解释一下中国近代史。1840年到清朝灭亡的这六七十年,中国对西方的战争乃至对日本的战争无一胜利,都是惨败。1860年英法联军从天津大沽口打入,推进到北京市通州区八里桥,离天安门广场30公里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战争,中国几万骑兵集合了全国的精锐,和西方人打,结果中国死亡几千人,西方人死了个把人,最后咸丰皇帝逃跑,北京陷落,圆明园被烧毁。

为什么中国近代史上与西方的战争总打不赢,难道我们中国人就根本打不赢西方人吗?难道真的像某些人说的中国根本永远打不过西方吗?不是的,是代差。当时西方已经是洋枪洋炮,而中国是骑兵弓箭大刀长矛,所以整个清朝发生的与西方的多场战争中中国的失败,本质是代差导致的,本质是人均GDP产出量巨大的差异,中国出战的军队,代表着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军队实力和军事技术!代表的是农业方式下人均四五百美元的GDP产出量所能支持的军队的技术水平和军队战斗力,而西方列强所代表的是工业化时代人均GDP产出量所代表所能提供的军事战斗力。于是在这样的生产方式巨大差异下,导致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代差的失败是你避免不了的。洋枪洋炮和大刀长矛的差别背后是农业和工业的代差!代差之下没有可能出现大刀长矛打败飞机大炮,不可能农业生产方式打败工业生产方式。我们在近代史的失败,不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是人种的失败,实际上是代差的失败,生产方式落后所带来的必然!中印在1980年之后异军突起,本质上是消除了代差,从农业生产方式过渡到工业生产方式消除了代差,所以一个落后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消除代差,最可怕的是代差,一旦出现了代差,你的命运就身不由己了,在有代差的情况下,你是永远赢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