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宝珍电台(113):精神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8-06-07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内容摘要:
1.上一期我录制了一期节目叫做品牌商誉和精神价值的异同,这个节目播出后,投资人进一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说所谓的精神经济学,应该整体上属于消费心理学的分支,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那么对此我想非常有必要就消费心理学和精神经济学做一个比较对比和区分。
2.什么是消费心理学?人作为消费主体,人是有心理的,在买任何商品中它都有一些心理特征,对这些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利用就是消费心理学典型的案例。消费心理学是利用研究人的心理特征促进消费,或者在定价,服务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和原则。他跟精神经济学可以说几乎没有关系。
3.精神经济学它最大的本质是消费的目的直接的甚至是唯一的用于满足心灵精神需要。我们说有一些消费心理学,就是在消费的过程中,给你一些利用心理学成果,那个时候的心理学的技巧,它不是目的,它是一种促销手段,它是一种加速销售的一种技巧。而在精神需求中满足心灵的需要,满足精神的需要,直接是目的,而且是核心目的是首要目的。
4.人类有两种需要,一种是精神性需要,一种是物质性需要,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物质性存在,也是一个精神性存在,在有了精神需要的时候,他获得满足这种需要就成了精神性需求。由于精神是一个根本的需要,用于满足它的那个精神商品和服务,它的经济规律,它的经济原理,它的定价规则,它的竞争模式,包括它的产业特征,乃至它的经营模式完全是全新的,完全是独立的,原有的那种理论是解释不了的。
5.精神价值的计算,评估它更多的时候是服从于心理学的原理。所以我首先确定消费心理学绝对不是消费心理学,绝不是。消费心理学绝不是我说的精神经济学,但是我又要必须指出来,就是精神经济学它不是心灵的需要,精神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吗?精神也罢,情感也罢,心理也罢,他都整体上属于人类的心理学范畴。很多人类通过心理学研究所形成的认识以及成果,都可以作为精神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6.物以稀为贵在物质性上面是怎么影响价格的呢?是因为供需关系被改变了。但是在精神消费的过程中,稀缺性本身是价值,他要的就是稀缺性,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以及人类的社会关系,它有一种需要,就说我要在一个群体里表现出我是与众不同,唯我独尊的。人类心理上需要一种表示自己在群体中独特的不同于大众的高端地位,所以它要靠一个稀缺性的物件来体现这一点,或者满足这种心心理需求,这就是精神经济学迫切需要独立建立起来的根本原因。
7.人类有一种需要来自心灵,我除了吃喝用这些物理需求,我还有心灵,我还是个群体动物,我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所以很多精神经济学的经济学原理是与心理学原理有一致性的,毕竟精神需要来自于心理,属于心理学范畴,所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可以作为精神经济学的一个基础。但是我还是说,消费心理学绝对不能解释精神经济学。
董宝珍电台版权贵由凌通价值网所有,如需引用董宝珍电台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董宝珍电台董宝珍电台是由凌通价值网制作、运营,由董宝珍先生播讲的,以价值投资为中心,兼顾其他领域的语音节目。在凌通价值投资网(官网:www.ltjztz.com),喜马拉雅FM(专辑:董宝珍电台),凌通价值网微信公众号(搜索:ltjztz),凌通价值网微博(搜索:凌通价值投资网)以及董宝珍先生的微博(搜索:否极泰董宝珍)上同时发布。
董宝珍先生及其团队已经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求索近20年,期间形成大量关于价值投资的心得、体会、思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心得体会董宝珍先生将在董宝珍电台和中国价值投资者分享。希望这些关于价值投资的思想、心得、体会,能够对中国价值投资的求索者们有所启发和帮助,也希望这些思想、心得、体会能对中国价值投资事业的发展有所推动。
董宝珍电台版权贵由凌通价值网所有,如需引用董宝珍电台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董宝珍电台。